首页 > 专题档案 > 校史 > 正文

《湖北美术学院校史》乘风破浪 继往开来 (1985——2010)

作者:时间:2015-09-24点击数:

 

创新篇  乘风破浪 继往开来

1985——2010

                                                       

                                                       

1985513,一个必将载入史册的日子。湖北美术学院独立建院,这朵艺术的奇葩在昙华林故地,灿然开放了。她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骀荡东风,跻身于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神圣殿堂,开启了当代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湖北美术学院,承载着光荣与梦想,兼收并蓄,薪火相传;崇德育美,人才辈出;她紧扣时代脉动,彰显人文艺术风范,丰富和完善了华中地区美术事业的版图。

湖北美术学院,位居湖北文艺事业发展创新的前沿,坚持以服务社会、融入社会、引导社会和倡导精神文明建设为己任,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成为高等美术教育领域中一支强大的生力军。 

——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第六章  矢志不渝 艰苦创业

19851995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来临,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快车道。在这种情况下,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报国家教育委员会获准,19855月,湖北艺术学院美术分部,开始独立组建湖北美术学院。

学院组建之初面临双重困境:一是地域狭小,先天不足。整个校园占地面积仅21亩,基建面积8000余平方米,规模甚至不及一所中学,由此长期面临校园面积狭窄、基础设施建设无从开展的困境;二是人才流失,师资匮乏。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中途停办导致专业教师大量遗散,兼之“文革”期间许多知名教师、专家受到政治迫害,致使建院初期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不仅如此,学院在党政体制、教学管理制度、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也较为薄弱;并且建院初期教育经费十分紧张……

在党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学院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同时,从实际出发,针对学院办学条件较差、学科结构不尽合理、师资队伍单薄和管理不够规范等现实问题,在1990年确立了“八五”期间的办学思路: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密切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将优化专业结构、加强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作为这一时期学院的工作重点;目标是建成华中地区唯一一所美术类高等学府。

创业艰难,多难兴邦。面对此种困境,百废待兴的湖美人以国家“七五”规划为指针,以党政建设为突破口,斗志高昂,掀起了湖北美术学院组建伊始的第一次办学高潮。

第一节 湖北美术学院成立

20世纪80年代初,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湖北美术高等教育事业,湖北艺术学院党委经过反复酝酿和讨论,拟将湖北艺术学院美术分部独立出来,组建一所高等美术专业本科学府——“湖北美术学院”。

一、湖北美术学院

1.改建背景

湖北艺术学院美术分部独立组建成湖北美术学院,首先,是湖北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在学院办学历史上曾有过多次独立建院的机会。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文化部、湖北省委等相关主管单位都曾提出过将湖北艺术学院音乐、美术两系分别独立建院的方案,但均因种种历史原因未能实现。80年代初,鉴于湖北艺术学院音乐部分和美术分部两地办学的矛盾和实际困难,不利于发挥各自的特长与优势。省委主管部门再次提出分别建立音乐、美术学院的设想。随着全国各省市综合艺术院校陆续分建,重新研究“分家问题”,更感迫切和必要。

其次,独立建院对于中部地区艺术教育的合理布局具有重大意义。将音乐与美术分别独立建院,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条件和质量,既是对凸显各类艺术教育的特点,发挥它们的优势,以及提升其涵盖能力的考虑,也是在满足湖北省需要的前提下,对临近省份艺术人才之急需的充分兼顾。

最后,独立建院的各方面条件在此时已经成熟。“独立成家”已是人心所向,领导层和教职工的意见比较一致。音乐、美术各自相对独立的系科专业体制设置、师资力量配备、以及适宜的办学规模等都符合独立建院的条件。且两部分长期自成一体,“分灶吃饭”,分别建院不会造成人员去向上的纠纷和住房搬迁等问题,只需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即可。

2.独立建院

19841115,湖北艺术学院向省委、省政府提交《关于湖北艺术学院音乐部分与美术分部独立建院的报告》和《关于将湖北艺术学院分成“武汉音乐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的情况说明》;1985329,湖北艺术学院又提交了《关于湖北艺术学院音乐、美术两部分的现状及“武汉音乐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的发展规划的简要补充材料》。同年513日,省政府经研究,“同意将湖北艺术学院音乐部分、美术分部分开,成立武汉音乐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两院的专业设置、学制暂维持现状。”[]1231,此决定得到国家教委的“同意”批复。

自此,以1985513日为起点,湖北艺术学院美术分部正式独立组建湖北美术学院,此举标志着华中地区唯一的美术类高等学府正式诞生。湖北美术学院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3.建院时的基本情况

独立建院前夕,湖北艺术学院美术分部在规模及基本编制方面为:设3个系,1个研究所。学生总数为356人,教职工数为137人,其中教师82人(含正、副教授18人,讲师28人、助教6人、教员30人),干部24人,工人31人。教职工与学生人数的比为12.5  

专业设备方面:有图书资料70570册(折合金额668,984元),电教设备14台(折合金额231,200元),以及其他教学器材(折合金额229,300元)。

基础建设方面:学院占地面积21亩(合13,986㎡),基建面积8739㎡。

专业设置方面:美术系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4个传统专业;工艺美术系下设装璜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和染织设计3个本科专业;师范系下设四年制本科、三年制专科、四年制中师;中专部下设教师专修班、干部专修班、委托代培班;助教班下设美术理论方向、美术方向等。另有美术研究所,下含城市雕塑创作研究室、工艺美术设计研究室、绘画壁画创作研究室和美术史论研究室。

成立后的学院初步规划1987年在校生人数达到400人,1990年在校生总数扩大为576人。围绕这一规划目标,学院在党政体制、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积极的配套改革和建设工作,以期逐步改善学院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

二、党政领导体制

学院成立伊始,各方面基础薄弱。一方面,在湖北艺术学院时期,院党委设在音乐学院部分,美术分部仅设教务二处(下设教务科和总务科),统揽教学、行政和后勤工作,另加一个系部一级的党总支部,负责和执行院党委的领导和决策,由此导致美术分部独立组建湖北美术学院时党政机构不健全;另一方面,建院前夕,美术分部的三位领导杨立光、师群、张振铎皆已高龄,只有张中光副院长仍在主持工作,整个领导班子面临新老换届的局面。

1.建院初期的领导班子

19851227,建院9个月后,省委批准中共湖北美术学院委员会成立,张中光任党委书记,李泽霖任副院长,宋驹任顾问。自此,学院党委体制开始组建。从198512月到198612月一年多时间里,学院党委采取了由院、处各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核心”小组这一措施来保证和执行党委的领导和决策,推动全院工作的顺利开展。

尽管整个建院工作开始稳步推进,但院党委、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亟需党政领导机构的健全,以不断完善教学体制、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既定的办学目标。

2.设置职能机构,建立党群组织

1986121,学院正式向省教委提交《关于湖北美术学院处、系设置的报告》,第一次系统地规划了学院党政领导体制的建设,以及党政、教学机构的设置。

具体的组织机构设置如下:行政方面,设党委办公室、院办公室、教务处和总务处。教学方面,基于原有系部和专业基础设置,成立美术系(内含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专业)、工艺美术系(内含染织、装璜、造型、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美术师范系(内含国画、油画、工艺等师范专业)、中专部(内含师范、工艺等专业)、马列主义教研室。另设图书电教馆,主要负责图书资料、电化教学、展览陈列、学术交流等各项工作。以上部门和单位定为处级编制,下设若干科室。专业理论、文化课分设两个直属科级教研室。

19863月,根据上述报告思路,学院在1986年工作报告中对党政领导体制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思路和实践步骤,即“以改革的精神和精简的原则尽快把党、政、群各级机构及工作班子建立健全起来,并逐步加以完善,以保证教学、科研、后勤等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同时,对美术系、工艺美术系、美术师范系、中专部及其教研机构进行调整和充实。逐步配齐各级领导班子,制定了干部队伍培养计划。另外,根据党政机构调整变动的实际情况,调整和建设了10个基层党支部。

1987328,学院教育工会第一届代表大会顺利召开,选举产生了工会第一届委员会。411成立了学院工会第一届委员会,李毅成兼任工会主席。同年927日,学院召开了共青团湖北美术学院第一届委员会。1113召开了首届学代会和团代会。

1985年到1986年间,初步建立起来的学院党政领导机构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机构精简;二是大比例(85%)“双肩挑”干部上岗任职。此举在保证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节约了人力,锻炼了干部,有效地促进了学院各项事业的全面开展。

3.首届党员大会与党政体制的健全

在教学、行政机构和基层党组织基本建立的基础上,学院于1986121830日、1987568日分两阶段召开了中共湖北美术学院首届党员大会。

这次党员大会于19861219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党委会,党委委员共5名:张中光、李钢、刘政德、尚扬、安志今。198758,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纪委会,纪委委员共5名:张中光、李钢、刘述杰、祝必海、陈元武。59,分别召开了党委一届一次全体会议和纪委一届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张中光为党委书记兼纪委书记,李钢为纪委副书记,祝必海为纪委专职委员。

1986129,李毅成任副院长;1987216,张中光兼任院长;同年724日,增补李毅成为党委委员;1125,李钢任党委副书记。

1989418,省委决定党委书记张中光不再兼任院长、纪委书记,同时任命尚扬为副院长、党委委员,主持行政工作;任命李毅成为副院级调研员,免去原职务。199127,任命严家明为副院长、党委委员,李毅成调离学院。19932月,党委副书记李钢退休,邹义成任学院党委副书记。

1994516,省委组织部任命唐小禾出任院长、党委委员。与学院有着深厚学术渊源的唐小禾,此时正值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他的任命不仅充实了学院领导班子,提升了学院的学术影响力,也改变了自19894月以来正院长一职长期空缺的境况。学院自此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4.探索党政管理方式,理顺党政关系

通过1985年至1987年两年多的努力,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和各级党政机构基本建立起来,各项工作机制已经初步形成,为独立建院初期各项工作的有序和高效展开提供了制度保障。根据1987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的党政职能分开的方针,结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学院领导班子适时地认识到党政领导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1987年初,《一九八七年行政管理改革概要》及时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其一,改革现行的领导体制,变简单的一级管理为科学的二级管理体制;推行院长分工负责制;建立和健全院长办公会议和院务会议制度;院领导实行任期目标制,并接受院工会、院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其二,改革行政机构,合理定编,明确各行政管理机构的相互关系,提高行政干部队伍素质。其三,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岗位责任制,逐步完善和健全行政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19877月,《学院改革简况和今后的打算》进一步确认和细化了转换党政领导体制和理顺党政关系的新思路,其中部分设想开始付诸实施。该文件总结了自1985年建院以来,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的探索和尝试;同时还根据湖北省计划委员会向学院下达的办学规模指标,提出了学院党政机构“既不能盲目求全求大,又必须保证工作正常开展”的原则要求。

19883月,下发《关于理顺我院党政关系的初步意见》,对现行机构作相应调整:原人事科单独建立人事处,原财务科改为院直属财务科,原保卫科改为院直属保卫科,原电教科、展览馆改为教务处领导和管理;后根据学院工作实际和离退休工作的需要,于1989327下发通知成立离退休科,隶属院人事处。

19911211,学院将原有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学生科合并为学生工作处;设置公共课部,统一美术史论、文学、外语、体育四个教研室的管理工作;设置艺术开发部(原已设艺术开发中心),统一管理校办产业和科技开发。

199232,根据国家教委、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内部保卫工作的通知》精神,学院建立保卫部。

1993216,成立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部(简称成教、职教部),原第二教育科归属该部。同期学院成立研究生部,机构暂设在教务处统一办公。

通过一系列的机构设置与调整,学院开始具备了一所大学所必需的功能与规模,这为以后学院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以在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为鲜明特点的党政领导体制,其职能、关系逐步得到调整和厘清,为学院后续改革发展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体制平台。

三、完善教学模式

独立建院初期,尽管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尚未健全,党政管理机制还未系统建立,但在原湖北艺术学院美术分部的基础上,在整个教学工作机制运行基本保持平稳态势的情况下,学院紧跟时代步伐,适时提出了新的办学思路,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之路。

1.明确办学思路

198612月,根据学院的办学实际和美术教育的特点,学院在办学思路变革的问题上展开了专题讨论和研究,并形成了初步共识:“第一,封闭式办学,脱离社会需要,单一模式的老路不能走;第二,盲目向中央院校看齐,依样画葫芦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不具备条件;第三,重蹈‘朝农’[]覆辙,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第四、主张在地方性、综合性、服务性上下功夫,办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体制的美术学院。”[]

在这一共识基础上,学院拟定了20字的办学实施方案,即“综合办学,大路为主,小路为精,形式多样,分步发展”[]

1)综合办学,是指一般美术教育、师范美术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的小综合,并逐步发展各专业和各办学层次。

2)大路为主,是指以工艺美术和美术师范为重点,注意调整长线和短线专业的招生比例,致力于适应市场的实际需求。

3)小路为精,是指节制一般美术专业的培训比例,在努力办好国、油、版、雕本科班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扩大高层次的研究生班,并创办助教进修班。

4)形式多样,是指两类计划、四个层次、三级规格、四种形式、多种渠道而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两类计划即指令性和指导性;四个层次即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三级规格即高级、中级、初级人才;四种形式即普通高校、长短期培训、职业高教、成人高教多种渠道及校内外委托办学、联合办学、联合体。

5)分步发展,第一步要求在1986年制定综合性美术学院的体制结构;第二步要求在1987年进一步实行管理和教学上的改革试点,努力把学校办活;第三步大胆探索全面改革的经验,为1990年各项工作的起飞奠定基础。

2.加强教学管理,严把教学质量关

教学质量是学院办学的根本,学院自创立以来便一直严把教学质量关。在各项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学院立足原有办学基础,采取多种措施来保证和提高建院初期的教学质量。

1)依靠一批老教授参与教学,抓基础教育,传授绘画技法。在长期的教学与艺术创作实践中,学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技法和教学模式。建院初期,学院启用一批老教授、老专家继续参与教学,严把教学质量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部分中青年教师在这批老同志的带领下,主攻某一专业方向或技法的研究,这为继承学院的专业优势和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制定和修改教学大纲,加强教学检查力度。随着建院后相关工作的逐步理顺,学院开始从制度层面来实现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与提高。首先,要求各系部教学计划和大纲参照教育部和其它美术院校的相关规定自行修订;课程设置,时间安排,比例设置等均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每学期开学由院长、系主任负责审定各个教师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模特使用和下乡考察等情况,再由院长牵头组织全院教学大检查。

其次,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充分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认真履行各项管理制度。1986年,制定《学院教学行政管理制度》,以此严明校纪,建立良好的学风与校风。同时修订了《教务处机构岗位责任制》,明确了各科室的工作职责。

第三,建立教学评估机制,将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对各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教学质量等指标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并建立档案。

第四,1987年开始,学院针对教学情况,在教学设备管理和教学秩序方面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314,制定和下发《关于教学绘画材料用品发放的管理规定》,明确了教师教学、创作,以及研究生、本科、中师学生学习期间材料费的补助细则。71,出台《裱画、石膏翻制车间的工作职责和管理规定》和《关于使用体型工的若干规定》。105,《教务科关于教学计划进度表和课程总表等执行的有关规定》(草案)颁发,严格要求各系部和任课教师按照各科教学大纲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

3)早先由老一辈艺术教育家们积累起来的大量珍贵教学器具,在这一时期部分流失。针对这一情况,1991226,学院下发了《关于清理催还索赔教具的通知》,加强了教学用具的管理,保证教学教具的正常流转和合理使用。

3.加强专业建设

随着社会对美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日渐扩大,学院在学科专业结构及学位层次方面急需尽快完善和提高。19855月,学院建院时仅3个系(美术系、工艺美术系、师范系)7个专业,其中美术系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4个传统专业;工艺美术系下设装璜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和染织设计3个专业,以上专业学制均为四年。

19861220,高等学校艺术类(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学院拟增加本科四年制室内设计专业和服装设计专业。同时,“工艺品造型专业”更名为“工艺造型专业”,雕塑专业学制由四年调整为五年。

19871110,经国家教委批准,学院增设服装设计专业,学制四年,1988年秋季开始招生。另获批筹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制四年。

198817,学院本科专业名称进行了调整: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专业名称不变;工艺造型专业更名为工业造型设计专业;染织设计和服装设计专业名称不变;装璜设计更名为装潢设计专业。其中服装设计专业1985年招生,1987年获批;室内设计专业调整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1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建后正式获批;美术师范专业保持不变。

1989年,油画系开设四年制本科壁画专业班。

199410月,学院在美术史论公共课部的基础上组建美术学系。翌年,美术学专业招收首届本科生22名,这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属较早开设的专业之一。

199511月,工艺美术系更名为设计系。

至此,学院形成了美术系(含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5个本科专业)、设计系(含装潢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5个本科专业)、美术学系(含美术学专业)、师范系(含国画、油画2个专业,实行二二学制,专、本科分两段培养,部分学生两年专科结束后升为本科攻读)共4个系12个本科专业,以及研究生部、中专部和成教部。

4.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较高的业务水平,且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学院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和长远的任务。自1985年以来,学院采取多种措施,广纳人才,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在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关心,政治上严格要求,以使这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为学院独立组建之后的教学工作和学术承传储备人才。19863月,学院制定了职工教育计划,其中包括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的培养计划,另外制定了《教职工进修管理规定》,为专业教师进修和行政人员能力培养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渠道。

2)加强中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学院基础条件的改善,先后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国访问或进修,在境内外举办个人画展或学术交流活动,另有20多人参加了本院及外校助教班、研究生班的学习。

3)对在教学科研中显露才华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1985年以来,学院评选出了一批优秀教师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另先后有数十名青年教师被选拔到各专业教研室担任领导工作,成为学术带头人,有9名中青年教师破格晋升高级职称,还推选出部分杰出教师参与校外评选。

4)实行聘任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19865月到19879月,学院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积极做好教职工职称改革工作。一年多时间里,先后开展了两批教师职务的评审和送审工作,共计评聘出正教授6人,副教授18人,讲师17人。经过这次教师职务评聘后,学院教授平均年龄由原来的71.6岁下降到58.8岁,副教授由原来的59.3岁下降到50.3岁。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由15.9%上升到28%,讲师由原来的24.3%提高到26.2%,师资队伍结构基本趋于合理。

5)加强师资力量,扩大师资规模。1990年,全院教职工总数为209人,其中教师114人,新增9人。1995年,全院教职工总数增加到241人,其中教师达到118人,新增4人。此时,高级职称教师12人,副高级36人,中级46人,初级20人。

6)实行退休教师返聘制度。为增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优秀老一辈艺术家的学术影响,多位老教授被返聘为研究生导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

10年来,通过一系列举措,学院师资队伍得到了充实,实力得到了加强;引进外校人才,改善了学缘结构;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了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同时还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格局,使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推动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

5.多种形式办学

学院自独立组建以来,即开始在原有基础上探索多层次与多形式的办学,以满足不同层面的人才需求。在原有的中专、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四个层次的教学外,学院还先后开办了二年制干部专修班、二年制教师专修专科班、一年制助教班、成教卫星电视班和三年制成教专科班等。

1985年建院时,中专部开设了美术师范和工艺美术两个专业,1988年后又开始招收四年制中专班,1991年开始招收部分自费生、委培生。根据文化部规定,这一层次的毕业生可报考高等艺术院校;未能升学的统一分配工作。在大学本、专科的美术师范系、工艺美术系和美术系三个系中,美术师范系实行三种学制,即二年制、三年制专科和四年制本科,培养多种层次的美术教师。工艺美术系和美术系的学制则以本科为主,在职专业干部培训部分实行两年制专科。研究生层次则以精英化教育为目标,通过控制招生人数来保证教学质量,达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的。1985年至1995年十年间,历年研究生招生均在15人以内,1985年和1986年甚至没有招生。

以上四个层次结构,体现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中专学生可升本专科,专科部分学生可升本科。由此成绩优异者能获得深造的机会,以利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这一时期,学院在办好指令性计划本专科的同时,加强和有关行业领域的联系,采用多种形式拓宽办学渠道,先后为教育、纺织、轻工和文化等系统开办了美术教师、染织、装潢、造型设计、电影宣传以及雕塑、绘画等各种专业的干部专修班和进修班。从1985年起,新增的二年制干部专修科共举办3年,8个班次,招生155人,涵盖了装璜、染织、服装设计、工艺造型等多个专业。二年制教师专修专科班从1987年开始招生,截至1993年共举办8个班次,培养了209人。1985年,1987年和1990年各举办了一次一年制助教班,共计毕业47人。卫星电视教育于1989年招生456人。

1993年成人教育部成立后,逐步形成了独立的教学体系。首先,将原分散于各系部教学的成教生整合;同时开始招收装潢、环艺、服装和绘画四个专业三年制专科生。

总之,多层次与多种形式办学,增强了学院作为地方美术院校的适应性,激发了办学活力,扩大了学院的影响。

6.多种手段培养合格人才

1)严格学籍管理制度,实行“三个坚持”。

一方面,坚持淘汰制,通过制定系列评判机制,在师范系实行一年“试读制”和“两段制”(二、四制)。如1987年制定《学生学业成绩管理办法》(草案)和《湖北美术学院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的有关细则和管理规定》(草案),出台《学生考试规则》和《湖北美术学院学士学位评审条例》等;1988年,颁发《湖北美术学院关于学生补考、重修、留级的补充规定》等。

另一方面,坚持奖惩制,实行奖、贷学金制度,颁发《湖北美术学院学生奖惩规定》,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根据社会需求制定招生规模,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美术系各专业隔年招生或满员后继续招生,每班学生为610人;工艺系多数专业每年招生,每班学生为1216人;美术师范系各专业每年招生,每班学生为1630人。同时,加强重点课程建设,按照专业培养目标,优化和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3)强化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课程纳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之中,每年安排学生下乡实习;暑期以学工部和团委名义组织学生分赴监利、洪湖老区和宜昌等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此外,学院设置了展览馆,中国画装裱、工艺染织、服装缝纫、石膏模型翻制、陶器制作等教学辅导车间,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以上种种措施,十年来,学院共培养出各种学历层次的毕业生189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8人,本科生745人,专科生541人,中专生269人,其它形式的非学历教育人才达2000余人。


第二节 学术交流与创作设计

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院对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艺术创作借着这股东风,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景象。学院在这一时期尽管面临独立建院以来百废待兴的局面,但为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在老一辈艺术家的大力推动下,学院积极打开大门,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各种展览,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

一、学术考察,专业交流

学术交流与展览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869月,在新学期的教务工作会议上,学院着重强调通过加大学术交流力度,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各类展览活动等措施来提高学院师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1987915,学院领导第一次率团访问和考察了美国明尼亚波利斯设计学院、芝加哥艺术研究院和底特律艺术设计院,加强了与国际上同类院校的相互交流。

此后,从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间,学院进行的各种学术交流达到20多次。先后与澳大利亚达林唐斯高等教育大学、纽约阿尔费雷德大学陶瓷学院、德国施维比施格斯滕设计院等建立学术交流关系。同时,还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派遣中青年教师出国考察交流;以及在国外举办团体或个人画展的形式来扩大学院的学术影响。这一时期,频繁的学术交流活动极大地开拓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活跃了学术气氛,提升了学院整体学术水平。

在国内外学术交流频繁进行的同时,反映师生艺术实践和创作成果的展览活动也十分活跃,在1985年到1986年一年间,学院校内展览即多达10余次。此后,“湖北美术学院学生习作展”、“二年制师范班习作展”、“陕北归来学生速写画展”、“八六届毕业生创作展”,以及“染织进修班毕业设计展”等历年学生习作展,充分展现了建院以来在教学质量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而诸如“云梦睡虎地缶土器图案展”、“湖北美术学院庆祝建党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湖北现代陶艺大展”,以及首次在境外(法国巴黎)举办的“湖北美术学院作品展”等各次专题画展,则是学院十年来科研创作成就的反映。

二、创作设计,硕果累累

作为华中地区唯一的美术类高等学府,学院承传了其前身武昌艺专的学术渊源,在丰富和加强各学科力量的同时,各专业都获得了长足发展。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在这个时期不断涌现。在1985年至1995年这十年间,国画、油画、水彩画、设计及学术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各种层次奖励150余件(次)。

在国画领域,一批艺术新秀开始崭露头角。1989年,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上,徐勇民《看不见的收藏》获银奖,并获第七届湖北省美展金奖;陈孟昕《帕米尔风情》和叶军《芦苇花》获铜奖。199112月,徐勇民编绘的世界文学名著《套中人》连环画丛书荣获首届(1980年—1990年)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特别金奖、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套书一等奖。1993年,陈孟昕《秋之地》获全国首届中国画展佳作奖。1994年,在第八届全国美展和第八届湖北省美展中,李峰《心原》获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并获湖北省美展银奖;陈孟昕《一方水土》获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并获湖北省美展金奖;张导曦的《春暖》、《寻文觅字》共获全国美展优秀作品。

油画专业作为学院传统优势专业之一,继续引领风骚。1987年,尚扬《生日》获“湖北省首届油画展”金奖。1991年,周向林《19691112开封》与石冲《被晒干的鱼》获得首届中国油画年展三个银奖中的两项。其中,周向林《19691112开封》获1992年第二届屈原文艺创作奖。199310月,石冲《行走的人》获第二届中国油画年展金奖;1994年,其《综合景观》为第八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并获第八届湖北省美展金奖;1995年,其《欣慰中的年轻人》获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银奖,并于1997年获得第三届屈原文艺创作奖。

水彩画在这段时期也取得了不俗成绩。1989年,刘寿祥《细雨润无声》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第七届湖北省美展银奖;同年5月,在杭州中国水彩画大展中,陈国庆《泊》获一等奖,闻斌《晨雾霭霭》获三等奖。1990年,刘寿祥《秋水无声》在杭州中国水彩画大展中获二等奖。随后在1992年的杭州中国水彩画大展中,刘寿祥《鲜果》荣获金奖,陈国庆《女人体》获铜奖。1994年,在第八届全国美展中,刘寿祥《鲜果系列》和王涌《追忆中的蓝色》为获奖作品,尔后这两件作品又分获第八届湖北省美展银奖。

在雕塑、版画和壁画领域,成绩显著。1985年,刘政德、李正文为黄鹤楼主持设计的《黄鹤归来》铸铜制品获轻工部设计一等奖。1990年,刘政德设计制作的《盲人摸象》、《猎人争雁》、《射手与卖油郎》、《曾子不说谎》大型石刻东湖寓言雕塑群获湖北省首届屈原文艺创作奖。1994年,张广慧的版画《北·自省的鱼》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并在第八届湖北省美展和全国第十二届版画作品展中获铜奖。1994年,陈绿寿、宋克静创作的大型木雕壁画《巴楚风》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并为获奖作品。

学院在设计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987年,范汉成《当代美国总统与社会》封面设计在中南五省书籍装帧设计中获一等奖。同年3月,李红兵在湖北省第二届包装装潢“楚天创新奖”中获二等奖。1993年,冯学伟《骑龙茗茶》包装设计获该年度第四届全国包装装潢展评会铜奖。同年,杨永东完成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整体设计任务及多幅壁画创作,并获湖北省人大常委会颁发的荣誉证书。1995年,郭召明的《量刑通论》封面设计获全国第四届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优秀奖;《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封面设计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这一时期,一批在国内享有广泛声誉与影响的理论学术专著相继出版。1985年,阮璞发表其学术专著《谢赫“六法”原义考》。19863月,《中国高等美术学院作品全集•湖美分册》、《中国高等美术学院素描集》、《中国高等美术学院油画集》出版。1987年阮璞《论画绝句自注》出版。1991年,汤麟主编的《外国美术史》出版。同年由陈池瑜所著的《现代艺术学导论》作为“文艺美学书系”重点学术专著出版。

三、新潮美术,探索创新

80年代中后期,随着“85文化运动”的兴起,一股新的美术思潮在全国涌现,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流的频繁,西方当代艺术思想的引入,使得求新求变的艺术诉求在全国美术界广泛蔓延。

这一时期,新近创刊的《美术思潮》在推介新潮美术中迅速成为全国瞩目的基础理论阵地,吸引和集合了一大批理论家和艺术家齐集武汉,一时间湖北武汉成为新潮美术的重要阵地。随着湖北青年艺术节的开幕和“部落·部落第一巡回展”的开展,湖北美术学院的一批青年艺术家开始成为新潮美术探索中的一支活跃的力量。

198610月底至11月初,“湖北青年艺术节”在经过美协湖北分会的前期策动,并得到省市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的支持后正式开幕,“自寻场地,自选作品,自己布展”的各种群体美展在武汉、黄石、沙市、襄樊、十堰等9个城市同时登场。

在这次“湖北青年艺术节”上,学院有一批教师先后参加此次活动中的部分画展、画会。19861220日,“部落·部落第一巡回展”在学院展览厅开展,这是一个以学院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现代艺术展。“部落·部落”也是继“湖北青年艺术节”之后一个具有递进意义的重要群体。当时该群体成员一共16位:董继宁、李邦耀、孙汉桥、陈顺安、田挥、方少华、魏光庆、郭正善、曹丹、何立、范汉成、谢跃、李微、毛春义、冯学伟、汤建华。“部落·部落”的成员们一共展出了80余件作品,在形式上包括了油画、水彩、雕塑等。在表现、象征甚至抽象等类型中,“部落·部落”对各种现代艺术流派的尝试,也带来风格的多元。

198742459,经中国美协的推荐,美协湖北分会在湖北青年美术节和“部落·部落”展中挑选出部分优秀作品,与中国美协在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了“湖北青年美术作品选展”。

19891月,“19891油画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展,田挥,方少华,曹丹,李邦耀,魏光庆等参展。2月,魏光庆,李邦耀,曹丹等参加“中国现代艺术展”。凡此种种,均显示着学院一批教师在教学与创作中对新潮美术的坚持与探索。

第三节 校园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

独立建院之初,学院面临“基础差,底子薄”的系列问题,最突出的矛盾则在于校园占地面积严重不足和各类用房严重短缺两个方面。受制于此,从19869月起,学院即开始多方面、多渠道寻求扩大校园面积,整治校园环境,提升办学条件的措施和办法。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学院征地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学院领导和相关负责人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四处奔波,历尽艰难坎坷,终在1991年底初步实现征地计划。但尽管如此,在此之后相当一段时间里,仍与相关涉地单位因土地转让履行情况“问题不断”。

一、困境里的校园

19855月独立建院时,占地面积只有21亩(合13,986㎡)加上新竣工的3号教学楼(6153.59㎡),建筑面积也仅8739㎡。至1986年学院向省政府第一次提交《关于校舍土地问题的报告》时,全院人均使用土地约0.038亩。尔后随着省教委配给学院招生计划额度的逐年扩大,人均使用土地面积进一步下降。从19874月发往部队的一份要求归还学院土地的文件中可以看到,这时学院人均土地占有面积不过0.025亩(合16.65㎡),下降了0.013亩。按照国家规定高等艺术院校人均0.1424亩的用地面积标准,学院人均用地面积只有这一标准的17.56%,严重不达标。

1986年,全院520多名师生挤在这一狭小地块上,只得向外租借场地上体育课,教学和办公用房作为宿舍配给学生和教职工混住。即便如此,仍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从而不得不长期向外租用数千平方米的房舍以缓解缺房矛盾和教学窘境。

在面临缺地少房的同时,校园环境也十分混乱嘈杂。校区内除两栋楼是作为教学和办公使用外,其余校舍均与部队、华师和省文化局系统的职工交错居住。这种混乱的校园环境在85年独立建院后的近7年时间里仍然得不到改观,办学窘境由此可见一斑。

二、扩展中的校园

基于这种困难的局面,学院自1986年以来,即开始与相关单位展开了艰难的“索讨”与“追还”工作,希冀收回学院原有土地,以解师生教学、生活燃眉之急。

1.争取归还被占土地

早在1964年全国贯彻中央“八字方针”时,湖北艺术学院根据部队建设的需要,本着支援军队,加强军民团结的愿望,将美术分部东部一片地段无偿划给部队,面积合18亩,部队称此为第一期工程。“文革”动乱期间,因学院领导班子瘫痪,该部队先后在没有正常手续的情况下,占用学院土地3400,此为第二、第三期工程,合5亩。1979年经学院与部队多次交涉,始获还地约1000。但至独立建院时,被部队所占共计有14400的土地未能获还,比当时学院占地面积仍多出2市亩。

对此,198699日,学院第一次向中央军委办公厅提交《关于请求退还湖北美术学院土地的报告》,阐明了学院办学的实际困难,讲清了部队“文革”前后所划占学院土地的原委,并恳请中央军委办公厅敦促部队尽快落实退还占用学院土地和有偿转让部分驻地房产的政策。次年414日,又向部队发出《关于要求××部队退还所占湖北美术学院土地、解决师生提出的实际问题》的函,强调该部队在精减整编后空闲房舍场地较多的情况下,应遵循《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退还被占用校舍的请示报告》[]和《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教育部关于退还被占用校舍进展情况的报告》[]中的“……各地区、各部门对被占用的校舍,要采取切实措施,及早退还”的文件精神,将“文革”期间所占用的学院土地悉数归还学院。同时也提出了“凡划、占用期间所建的房屋可由双方协商妥善解决”的建议。

在该报告被寄送到相关单位的同时,同年5月,院领导及随从人员前往部队接洽,以期尽快、妥善解决此事。经过七次与有关部门的接触,终因部队驻地产权问题而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720,学院部分教授、副教授联名上书《部队退还占地,解我师生倒悬——恳切要求××部队退还所占湖北美术学院校舍土地》。824,该部队以此前学院与其签订的营房租用协议到期为由,要求学院搬出全部租用房屋,92,将学院通往租用房屋的通道砌墙封死……

1988年,在学院日益严峻的缺地少房的形势下,学院分别在四、五月份向省政府和韩南鹏副省长报送《关于要求划拨华中村原炮兵营房改善学院办学困难的报告》,希望通过省政府出面与部队调解处理此事。1010,省教委领导、院领导及相关人员一行四人抵达广州开始与部队有关部门商谈,同样因产权归属问题遇阻。后直接与时任广州军区领导联系,得到了军区首长的重视,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1990年,广州军区来函确定“通信修理所划出部分房产转让学院”,此事才告一段落。

2.征地扩建

1987916号,部队砌墙封死学院与所租用该部队房舍通道两周后,学院向省计委紧急提交了《关于征用土地的申请报告》。此事随之受到了国家教委、文化部、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先后多次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案和意向。

1988615,省政府、省教委在武昌洪山宾馆召开专题会议,就妥善处理部队营房搬迁问题进行协商。

与此同时,另由省政府和省教委、省计委出面,按照“以地换地,以房换房”的原则,就华师大毗邻学院的华中村房地产转让进行了实质性谈判。同年9月,初步商定将华师华中村的30余亩土地和房屋划给学院。学院负责在桂子山华师的毗邻范围,征用同等数量的土地换予华师,华中村地面房屋按建筑面积折算金额付给华师。翌年,学院与华师大就此达成书面协议。

但由于教育基建经费有限,学院多次申请地方财政支持和教育部专项补助未果,以致与华师换地之事至1990年仍无定论。

3.划清院址,理顺周边关系

1972年学院恢复招生时,学院与当时的省美工队(即现湖北省美术院)同属文化教育局领导,没有明确划分校园。文化、教育分局后,学院多次提出划分院址的方案和解决办法都未能落实。至独立建院时,学院人均使用土地约为0.038市亩,而省美术院人均使用土地已然约0.5亩,相差13倍。

1986129,在《关于校舍土地问题的报告》中,学院再次请求省政府按照国务院(1980236号文件的规定精神,召集省委宣传部、科教部、文化局、教委,省美术院和学院,共同制定出合理的院址划分方案,为继续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按省计委,省教委共同下达的发展规模的编制要求,到1990年,学院学生人数将达到520人),创造必要的条件。针对省美术院与学院的历史和现状,学院提出了以下具体意见:

第一,省美术院在学院教学区内的一栋职工宿舍及幼儿园、食堂等三处退还学院;第二,将省美术院水沟边的一块宽约十米左右的狭长土地划回学院,使学院后面的两栋教工宿舍与教学区有通道连接;同时这一块狭长地段收回后,可以采取散点式的方法修建职工宿舍约40套,勉强解决教职工住宿困难。第三,曲艺团及戏工室在学院校区内建的房屋,请上级单位折价付款另建,原房交还学院。

198848,学院与省美术院反复协商达成一致后,经省政府同意,根据省政府办公厅鄂政办函(19884号文件,决定将十字路口以南美术院的土地、房屋和美术院西南院角美术院的土地、房产划拨给学院。土地无偿划拨,房屋有偿划拨。并共同向武汉市规划局提交《关于办理湖北省美术院的土地、房产拨给湖北美术学院的划线报告》。根据省政府办公厅4号文件规定,美术院应在省计委下达基建计划之日起,一年内完成全部基建工程任务,并办理完划拨范围内的土地、房屋移交手续。但至19896月,即省计委下达基建计划一年多后,学院作为对划拨房产、地产产权拥有者没有得到分寸土地和房屋。

面临此种情况,学院在19896月和7月先后向省文化厅、省美术院寄出《关于解决湖北省美术院与湖北美术学院房地产遗留问题的意见》和《关于湖北省美术院不执行解决“两院”房地产遗留问题决议的问题》两份函文,敦促涉事部门尽快移交房产和办理相关手续。在学院强烈要求下,至此才最终解决与省美术院的院址划分和房产遗留问题。

粮道街中学是“文革”后期在华师地籍上发展起来的。在没有划地红线的基础上,该校强行在原界墙的基点上建设教学楼。1990年初,学院针对粮道街中学拆除两校界墙的行为向市政府提交了《关于我院与武汉市粮道街中学地界问题的情况报告》,要求两校“尊重历史,承认现实”的前提下恢复原有双方界墙。经过上级有关部门的多方协调,两校基本在校园边界问题上达成一致。

通过以上种种措施和努力,终于在90年代解决了学院的院址划线问题,理顺了与周边单位的关系,为做好安定团结和稳定高校秩序的工作创造了必要条件。

三、征地后的校园

由于学院用地紧张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学院基本建设难以得到应有的投资,致使教学、办公用房、教职工宿舍和生活辅助用房极度困难和紧张。为此,19911月,在国家教委199177号文件公布的全国高校限期整改院校名单中,学院因占地面积少和校舍建筑面积不足受到黄牌警告,并限期于1992年完成整改。

鉴于此,学院同年810向省政府提交了《关于湖北美术学院用地问题的紧急报告》。并根据学院规模和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结合学院“八五”计划的目标,在此次紧急报告中同时说明了学院“八五”基本建设指导思想:即“以武昌华中村38号老院址为轴心,以武昌内沙湖,广州军区武昌通讯修理所营房区和华中师范大学华中村旧宿舍区等周边可征地为外延辐射点,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极争取上级和主管部门的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力争按计划完成学院建设项目。完成合成征地70亩,并根据学院实际切实做好改建、扩建和新建工作。”

115,省教委、省计委连署向湖北省委、省政府呈递《关于解决湖北美术学院用地问题的紧急报告》。两份报告进一步向省委、省政府说明了学院建设用地长期得不到解决,最终导致“吃”黄牌这一情况。同时,省教委与省计委强调希望省委、省政府将学院用地紧张这一问题列为专题,仍以华师华中村教工住宅作为征地对象,开列专项资金700万元予以支持。1991111114日,省政府科教处、省计委、省教委、学院等先后分两次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学院面临的问题,一致认为如不能尽快解决用地困境,将导致学院面临撤院的危险。通过对多种方案的对比讨论,会议最终决定将华师华中村的房产作为征地对象,要求学院积极与其展开接触、谈判。

通过多方努力和协调,学院与华师大很快于同年12月达成“以地换地,以房换房”的一致意见,并签订《华中师范大学与湖北美术学院以地换地以房换房协议书》。华师大将华中村5-24号地段计40余亩土地,7000㎡房产转予学院,同时学院在华师大桂子山校区东区征洪山区40亩鱼塘补偿给华师。执行过程中,除另附700万元新征地改造费用外(折合土地、房产、水电设施、底盖植被等),还追加50万元鱼塘填土费。

根据该协议,华师应于1993年底前完成全部105户的搬迁工作,将所属房产和地产移交学院。但因涉及到多个单位的住户,搬迁工作受到严重阻扰,导致协议无法落实。学院经过多年努力,苦心协调,协助华师动员搬迁,直至1998年才全部落实华师的土地移交工作。

自此,建院以来所面临的校园面积狭小问题初步得到了解决,校园面积由原来的21余亩扩大到70余亩,为后续基建和校园环境美化工作奠定了基础。另外,为解决教职工居住困难,1993年学院集资建成教工住宅C1栋(48家),面积达5000㎡,这对学院教工住房条件的改善起了一定作用;同时还新建了9层教学楼、多功能综合楼,新增校舍面积近1万平方米,初步改善了教学用房难、教职工住房难、师生洗澡难和食堂狭小拥挤的情况。另外,一个体育运动室和一个小型运动场建成并投入使用,长期无体育教学运动场地的问题也得到了初步改善。

1985年独立建院至1995年,这十年时间里,学院按照“七五”、“八五”的规划思路,经过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湖北美术学院终于破茧而出,化蛹为蝶,实现了从一个系部升格为一所高等美术学府的目标。

这一时期,学院建立起了相应的党政、教学体制机制;通过艰难的校园环境整治和曲折的征地过程,使得千疮百孔的校园初步成形,为此后基建工作的开展和校园环境美化,以及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奠定了基础。

“十年甘苦不寻常”。正是在这样一个艰苦时期,学院始终延续着武昌艺专的一缘血脉,教学改革,初见成效;艺术创作,突飞猛进。在长期的教学与艺术创作实践中,为教学、科研的后续发展准备了一批坚实的力量,为学院高等美术教育事业书写了辉煌的一章。

第七章  累积跬步 以致千里

(1995-2005)

1995年至2005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十年。在“科教兴国”的旗帜下,十年间,中国教育事业日新月异,带来了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机遇。这一时期,学院紧随时代步伐,科学制定和实施“九五”、“十五”规划,开拓进取,锐意改革,迎来了快速发展、气象万千的辉煌十年。

1995年初,在十年建院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学院研究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九五”规划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这一年是“九五”规划的开端之年,学院领导班子也进入更替时期,老一辈领导人逐步退离。19964月,郭发展任副院长、党委委员19972月,唐小禾院长兼任党委副书记。20001月,徐勇民任副院长;20016月,陈孟昕任副院长、党委委员,周向林任副院长200311月任党委委员)9月,官汉蒙任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11月,郭发展任纪委书记。

2003年后,唐小禾院长退居二线。在省委的部署下,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进行调整。20035月,刘刚任党委书记、党委委员11月,徐勇民任院长、党委委员。由此,学院党政领导班子顺利完成了换届:党委书记刘刚,院长徐勇民,党委副书记官汉蒙,副院长陈孟昕、周向林。

19952005年的十年间,湖美人同心同德,克难奋进,在完成“九五”规划的基础上,20014月,学院拟定了《未来510年的发展目标、规模和校园规划》(“十五”规划),确立了“实现从教学型到教学研究型的转变,将我院建成华中地区集高等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美术设计、美术理论研究为一体的著名学府”的发展目标。全院师生为此付出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努力,开创了学院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第一节 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19952005年,是“九五”、“十五”两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十年。期间,全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展,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社会需求急剧变化,推动高等艺术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转向大众教育。面对新的形势,学院在办学思路、学科建构、专业设置等方面积极推进改革。

一、调整专业结构,拓展学科空间

19985月,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重点审议了唐小禾院长所作的《全面推进我院工作,以新的姿态向21世纪迈进——面向新世纪的办学思路》工作报告。报告在分析了学院面向新世纪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的工作要点。主要包括:适度规模发展;完善学科建构、拓展学科发展空间,以重点学科带动学科全面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探索网络信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校园规划;树立“崇德、育美、团结、敬业”的良好校风等一系列切实具体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要点。

1.重组系部专业,加强学科建设

独立建院后的十年,各专业规模逐步扩大,教学创作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教学建制仍基本沿袭原有格局,设有美术系、师范系、工艺系、美术学系以及中专部、成教部、研究生部(隶属教务处)。19961月,研究生部单独建制

为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和特色,为专业建设搭建更宽平台,使各专业能够充分发育,学院根据自身实际,对学科建构重新谋篇布局,重建架构。

199711月,学院对教学系部做出重大调整:撤销绘画雕塑系,成立中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撤销设计系,成立装璜与工业设计系、服装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公共课部从美术学系分离,成为系级教学单位;马列教研室仍归口党委管理。同年增设壁画专业方向,归属油画系;服装系设立服装表演设计专业方向。同时,学院开始筹办卡通专业。

199912月,马列教研室和公共课部合并组建新的公共课部。同年,卡通专业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31人,隶属国画系,学院成为最早开办动画(时称卡通)本科专业的全国3所高校之一。

2000年,筹办影像媒体专业方向,并于2002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29人,归属油画系。20017月,学院在壁画专业的基础上,组建了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陶艺研究所归口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同年,版画系增加印刷设计专业方向;美术教育系和设计系增加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方向;服装系撤销染织设计专业方向;200212月,工业设计专业从装潢与工业设计系分离出来,组建工业设计系。同年,卡通专业更名为动画专业。

2003年美术学系增设艺术设计学专业;服装系增设纤维艺术专业方向;动画专业开始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20053月,动画专业、影像媒体专业方向分别从国画系、油画系中分离出来,成立动画学院。

至此,学院教学系部扩展至15个,包括中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雕塑系、视觉传达设计系、工业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服装设计系、美术教育系、美术学系和动画学院以及研究生部、成人教育部、公共课部,形成了造型艺术、设计艺术、艺术理论相得益彰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体系。

重新建构后,各系部师资力量由原来的分散趋于集中,学科建设的力量更加充实和雄厚,从总体上优化了专业布局,实现了与兄弟院校的接轨和对等交流。更为重要的是,一批年轻的骨干人才被推到学科建设和教学管理的前沿,成为各学科带头人。同时各专业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的探索在新的框架下得到激励,教学活动日益活跃。

这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创新举措,为学院的发展赢得了主动和先机,学科发展和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19973月,学院绘画艺术学科被湖北省教委批准为“九五”期间省属高校重点学科;同年,《中国工笔人物画》被评为省级优质课程;2001年,绘画学科成为“十五”省级重点学科;同年,艺术设计学科被批准为“十五”省级重点学科。自此,涵盖学院所有专业的两大学科,均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得以提升。2004年美术学学科被评为湖北省有特殊贡献的创新学科,同年,《泥塑》获批省级精品课程。

2.拓展办学层次,丰富办学形式

学院办学注重教育层次的多样性,除本科教育以外,中等专科教育和成人教育均历史较长并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中专部在“九五”期间,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学规模和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发展,教学质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19951997年学生升学率达到70%以上。2000年由于本科生扩招,受场地限制,中专部原教学楼用于本科教学,暂时停止了招生。20022003年,为保证中专部的可持续性发展,学院先后与武汉影视动画艺术培训学校和武汉第二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联合办学,招收中专生,校址设在对方学校,直至2006年恢复本院独立办学。

成人教育在这一时期也获得较大发展,办学形式进一步丰富,除原有的几种办学形式外,还招收有职前班等,开设专业方向增加到8个。

艺术设计学院的成立,是这一时期学院多层次办学的一个重要发展。20031月,学院以“校中校”的形式向省教育厅申报成立湖北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310日,省教育厅批复同意试办。艺术设计学院于当年9月开始招收首届学生,校址设于学院南校区内,共招收2003170人、2004204人两届本科生。

20034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对各地批准试办的独立学院进行检查清理和重新报批工作的通知》;10月,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办好高校独立学院的意见》。遵照上级通知要求,学院停办了“校中校”,转向校外寻求社会力量合作办学,并对有意合作的多家企业进行调查和全面了解。20041030,学院选定与武汉新一代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双方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书》(后因情势变化而终止)。

3.规范教学管理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成效,学院从健全制度入手,切实加强各项管理工作。十年来,学院全面建章立制,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了集中清理和完善,先后制定了《教师教学工作管理条例》、《学生课程重修试行条例》、《关于建立院系两级领导听课制度》、《本科生毕业创作(设计)、毕业论文的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

为理顺教学与管理的关系,学院不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分析研究学院各项教学工作。20031月,20022003学年教学工作研讨会在湖北荆门漳河召开。这次会议明确提出学院的教学工作重在“一个基础和两个基本:一个基础是基本理论基础,两个基本是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基本技能。”会议广开言路,院领导和系主任全部参加教学研讨会,这在学院教学工作史上尚属首次。漳河会议开全院教学研讨风气之先,对学院的教学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深化人事改革,加强师资建设

面对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院加强干部及师资队伍建设,利用多种手段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在干部队伍和机构调整中,20006月,学院按照机构精简高效的原则,学院将原有的17个党政管理部门精简合并为12个,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年,学院启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层干部通过竞聘选拔任用。但随着学院的迅速发展和规模扩大,20043月,党政管理机构再次调整,部分党政部门恢复独立办公,机构增加为13个。同时,院党委以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修订《湖北美术学院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进一步加强了干部人才建设。2004年,学院经过报名、资格审查、公开竞聘演讲、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公示等工作流程,实行中层按部门竞聘上岗。同年开始实施每4年一次的中层干部考评轮岗制度。

同时,学院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的精神,重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为基层党组织配备总支书记,并按每150名学生配备1名专职辅导员的标准,选聘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和优秀毕业生担任辅导员。

2001年,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规范人事管理,学院制定了《“十五”期间人才战略基本框架》,确立“人才兴校”的思想,并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以保证学院人才战略的全面启动和实施。

2004年,学院积极实施湖北省初步推行的人事制度改革措施,首次以对外公开招聘的方式引进专业教师,成为学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新起点、新开端。此次招聘,本着优先引进外校毕业生的基本原则,通过层层选拔,最终录用的专业教师中50%毕业于外校,使学院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向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同年,学院首批推荐的由国家留学基金支持的“俄罗斯艺术类留学项目”访问学者,顺利完成学业、返校任教。由此,学院每年选派一名绘画类专业青年骨干教师赴俄罗斯访问学习一年。“俄罗斯艺术类留学项目”成为学院培养青年骨干教师的一项重要举措。

截止2005年底,学院拥有教职员工327人,其中专任教师20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1%;其中教授2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11.3%;副教授53人,占总数26.2%;讲师53人,占总数26.2%。一批教师学高身正,获得教育工作战线的肯定和荣誉:1995年至2005年期间,计有2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2人获评湖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三、改革培养模式,培育创新人才

19991月,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做出了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策,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幕。学院与时俱进,根据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条件,同时充分考虑社会对美术、设计、创意人才的需求,提出“适度规模发展”的办学思路,自90年代中期以来逐年有计划地适度扩大招生规模。

1.调整招生制度

1995年,根据省教委决定,学院对非美术教育专业新生实行“并轨”招生,取消“公费生”、“自费生”和“委培生”的界限。1995年,招收全日制本科新生118名,报考人数为2800人;2004年,招生人数扩大为630人,16753人次报考,录取率271。报考考生逐年大幅递增,办学规模也迅速发展壮大。据统计,至2004年底,在校学生规模已达到普通本科生2647人,研究生182人,成教生281人,中专生79人,在校学生总数3189人;普通本科生人数是1995年的近4倍。

2001年,学院对招生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体现在考试科目的变化上,自2001年起,学院将各专业方向的考试科目与考察重点统一起来,取消专业创作考试,各专业(服装表演专业除外)均考素描、速写、色彩,选拔具有优良美术技能基础的考生进入学院学习。这一重大招生制度改革为后续改革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立视觉艺术基础部提供了教学对象上的更大可能性。

同时,通过对生源状况的调查研究,学院招生制度逐渐调整为文化课和专业课考分按比例折算后分数综合排名录取。其中,在各系专业总分排序前三名的考生,可不受文化单科成绩要求的限定,优先录取。人才选拔环节的全面考虑和不同的录取标准,使学院在人才选拔入口环节呈现了注重个性及多样化的特点。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九五”期间,学院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多次开展了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和研究。

为应对新时期高等美术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院倡导全程育人的学历教育,提出在艺术高等人才的培养中搭建三个教学平台:(1)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哲学、语言文学、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平台;(2)爱国主义、道德品质、情感文明、体育与健康的教育教学平台;(3)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教学平台。至此,学院形成具有深厚文化传统基础、充满创新精神、具有当代性、开放性的美术教育体系。

1998年,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从局部进行了改革:如将本专业以外的其它专业课程纳入选修课,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强调外语教学的重要性,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外语要求等。同年,学院下发《关于制订教学计划大纲的通知》,部署各系部重新修订教学大纲以及专业教学方案。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等方面更趋合理,部分专业面得以拓宽,一些旧的课程内容被新的研究成果所取代。

200411月,学院正式启动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新《方案》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修改,几经易稿,终于200510月付梓成册。方案中以素质、能力教育统领教学,构建三大框架,五个模块,九个系列的“三五九”课程体系:即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三大框架;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专业学科、实践技能、综合素质五大模块;两课、文化体育课、艺术史论课、综合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实践技能课、专业限选课、跨专业选修课九个系列。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突出特点:(1)、针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够规范的问题,进行了重新规范,对各类课程模块进行了原则性的划分;(2)、进一步压缩了必修课,课堂学时控制在3000学时左右,增加了选修课,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了专业口径;(3)、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同时,强化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突出了技能性强的专业特点;(4)、增加了实践性课程课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5)、规范了课程名称,剔除了内容陈旧的课程,避免了课程的简单拼凑。随后,各专业均按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计划,体现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整体特点。

经过十年发展,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转向以“应用型”培养为主,同时注重“研究型”、“复合型”;并强调艺术教育是特殊才能的教育,应当因材施教,“通才”、“专才”、“奇才”、“怪才”兼容并蓄。

3.人才培养结硕果

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上的一系列举措,使学院在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的形势下,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并获得了一系列喜人成果。学生创作设计及服装表演在全省乃至全国美术院校展览评比中屡次获奖。据不完全统计,19952005年间,学院获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23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0项;在各类专业展览评比中,学生获国家级奖项74项,省级奖项100余项。

仅在1999年,在首届“湖北省大学生艺术节”上,学院获得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13个优秀奖。同年,在“靳埭强设计基金奖”全国大学生平面设计竞赛中夺得金奖;20011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中,学院获得2项金奖、4项银奖、6项铜奖。2004年,在第十届湖北省美术展览上,喜得3项银奖;同年,在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47所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评比中,学院获得4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受到省教育厅表彰……人才培养成效凸显,成绩喜报频传。

学院在重视专业培养的同时,也注重第二课堂出人才,校园文化蓬勃发展。1994年至2005年,全院学生社团组织发展至17个,其中“校园新闻中心”、“兰亭书会”、“步行者摄影协会”等在校内外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学院以每年一届的“红黄蓝”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为主线,举办校园十大歌手大赛、“舞动青春”舞蹈大赛、化妆造型大赛、微型辩论赛、学生论文评选等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彰显学子风采,已成为一道活力无限的校园风景线。

四、迎接教学评估,提高教学水平

2003年,教育部开始了五年为一周期的全国高等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随之,学院迎来了一个发展关键时期的机遇与挑战: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4年初,学院党委明确提出,把“评建”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院的中心工作,以评估为契机全面推动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按照省教育厅安排,学院将于200511月接受教育部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随之,围绕“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工作原则,开启了自独立建院以来规模最大、发动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教学事业全面建设的系统工程。

1.建立机构 分步落实

2004423,学院党委召开全院教职工迎接评估工作动员大会,院长徐勇民在会上作了题为《依法治校,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确保教学评估工作顺利进行》的动员报告。

5月,依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的若干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等文件,学院制定了评建工作方案。评建总体目标为:在现有办学条件和水平的基础上,再经过近两年的建设,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争优保良,确保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

8月,学院成立迎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刘刚、院长徐勇民任组长,官汉蒙副书记、陈孟昕副院长、周向林副院长为组员、前任院长唐小禾担任顾问。同时组建迎评创建办公室,副院长陈孟昕任主任,并明确了各系(院)、部、处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评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在此基础上,学院对有关办学指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针对评估指标体系中的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44个观测点,制定了评估自查与建设任务分解总表,将迎评任务具体化、细化到了每个部门,每个责任人,并组织签订了院级和各教学、行政部门负责人的两级《责任状》。

全院各部门依据分解的建设任务,整理收集了大量的支撑材料,对照指标体系逐一自评自查,摸清家底,总结成绩,找出差距,提出整改方案及措施。随着迎评创建工作的推进,学院按照制定的时间进度表,定期组织检查各部门自评自查工作。2005年暑假,全院各部门放弃休假,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为全面迎接评估做好最后的迎战准备。在此期间,学院领导班子带队对各部门的迎评建设以及整改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查。

2.以评促建 成效显著

20042005年两年多的时间内,全院上下把日常工作与评建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满腔热情积极投入到评建工作中,2004年至2005年上半年,学院完成了新设计教学楼的建设、建成校园网、为各教学单位配置了多媒体教室、建设和完善了多个实验室设备。同时,进一步梳理和制定了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了自身定位与规划,确立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观念和办学特色,凝练出“崇德、笃学、敏行、致美”校训。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大力加强,生师比、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同时,学院出台了《湖北美术学院教学规章制度》文本,启动了“规划化课程建设工程”。

各系部建立了规范的教学档案和教师学术档案,汇编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一步规范了教学进度计划、教案、教材和讲义、学生成绩认定、毕业论文、创作、设计等环节,初步建立起教学督导员、学生信息员、同行教师、各级干部、全体学生组成的“五位一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院办学条件中的软、硬件等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教育部评估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88页的评估核心文件《湖北美术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全面地反映了学院的办学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

20051112,来自全国各著名高校的6位专家为成员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对学院开展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

14日上午,学院教学评估工作汇报会在学院服装设计系展示厅隆重举行。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全体成员、省教育厅领导等出席了会议。学院全体党政领导、中层干部、正副教授、离退休院级领导、学术委员会全体成员等参加了汇报会。徐勇民院长做了学院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院长报告,详细阐述了学院的历史、现状与定位,办学思想、建设与发展,存在的问题,评估与整改成效。

经过为期7天的全面考察与评估,教育部专家组对学院教学工作给予了客观、全面和肯定的评价,最终学院以十四个A级指标通过评估,评估结论为“良好”。

此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对学院建院以来本科教学工作以及围绕本科教学各项工作的第一次全面检验,对学院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找准学院发展目标定位、巩固和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促进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具有影响深远的推动与促进的作用。


第二节  学术研究与创作设计

19952005的十年间,学院加大科研投入,重视和鼓励教师高层次研究和创作,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活跃思想,对学院的学术形象和声望产生了积极影响,保证了学院在华中地区的学术领先地位。

一、建章立制,鼓励科研

1999年,学院先后修订《湖北美术学院科研管理条例》、制订《湖北美术学院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条例》,积极组织、鼓励科研项目的申报研究。2004年,学院制订出台了《湖北美术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创作及艺术设计获奖作品奖励条例(试行)》、《湖北美术学院科研成果、创作成果登记管理办法》等文件,对科研项目的申报、审批、研究过程、结题、经费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并依此对每年科研成果进行摸底统计,开始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科研档案。

依据制度,学院加大投入鼓励科研创作。2004年,学院科研资金投入35万元,与2003年相比增加70%。同时,开始实施美术创作及获奖作品奖励办法,仅第十届全国美展及省美展获奖作品奖励一项,学院即投入了奖金7万余元。一系列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学院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

学院还积极开辟学院学报这块科研阵地。早在1992年起,经省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审批,内部刊物《湖北美术学院学报》创刊。学院高度重视学报出版,划拨专项经费,定期出版。刊物具有艺术类学报的鲜明特征,除发表科研论文外,还以彩页发表学院师生及国内外优秀绘画、雕塑及设计作品。1998年,《湖北美术学院学报》转为正式学报,为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术季刊,成为华中地区一块较有影响的学术阵地。200011日,作为反映学院动态和师生交流窗口的《湖北美术学院院报》正式启用全国统一刊号,对外公开发行。

二、学术创作,成果喜人

艺术创作是学院重要的学术领域,19952005年的十年间,创作活动一直活跃繁荣。

1.造型艺术优势传承

中国画创作长足发展,写意绘画独辟蹊径,工笔绘画更是异军突起,创作整体水平高,且风格各异,表现出一种延续性的集体创作实力。1997年,徐勇民《奔流》获“中国艺术大展当代艺术设计奖”;1998年,李峰《香蕉园》获“第四届中国工笔画大展”银奖;1999年,陈孟昕《碑颂》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第九届省美展金奖;李峰《南风》获全国美展优秀奖并获省展银奖。2001年,李峰《家》获“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美术展览”全国优秀奖及省金奖;2002年,陈孟昕《暖月亮》获“纪念‘延座’讲话60周年全国美展”优秀奖和分区展金奖,并于2003年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获银奖,2004年再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和“屈原文艺奖”;2004年,李传真《远方》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以及省美展金奖,徐勇民《挥斥山水》获第十届省美展特别奖。

油画创作优势传承,多元发展,保持着旺盛的创作能力1999年,张杰《兴奋的麦子》获第九届省美展金奖;宋克静《游戏》、郭正善《静物》、《红土层下的古老文化》获银奖;2000年,魏光庆《新唯物主义》刊登在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亚洲版20001023日刊);2002年,周向林《幸福芭比》获“纪念‘延座’60周年暨全国美展”优秀奖和分区展银奖;2004年,宋克静《痕迹》获第十届省美展银奖。

版画领域亦有突破,1999年,张广慧获得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鲁迅版画奖”;2003年,周向林《红色机器》之二获第八届全国版画展铜奖;2004年,《红色机器》之一、之二获第十届省美展特别奖。

雕塑领域,学院一方面积极参与城市公共文化建设,进行了大量的城市公共雕塑的创作;另一方面注重观念和形式语言的创作探索,成果丰硕。1997年,刘政德、李正文的铜雕《黄鹤归来》被选定作为湖北省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礼品;1998年,唐小禾、徐勇民、项金国设计制作的《普天同庆》(磬)作为湖北省人民政府赠送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礼品;1999年,孙绍群《竖起你的大拇指》获第九届省美展金奖;2004年,张晓莉的陶艺《激动的刷子》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田喜、李勤《中国少女》获省展金奖。

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在80年代即已形成的楚文化特色中继续发展,并不断融合当代观念与形式。1997年,唐小禾设计制作的湖北省博物馆大型铸铜艺术装置《天籁》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1999年,唐小禾的壁面装饰《信息时代》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2004年,唐小禾等创作的大型壁画《埃及七千年文明史》、周向林等创作的大型壁画《生物进化史》分别获得“首届全国壁画大展”最高奖。

水彩画继续保持着繁荣的势头,使学院成为中国水彩艺术创作的一支领军力量。1995年,刘寿祥的《鲜果》系列获全国首届青年水彩画展学术奖。2000年,王涌《五彩樽》获第九届省美展银奖;2002年,邓涵《阳光·土房子》获第六届全国水彩、粉画展铜奖;吴萍《岁月》获“纪念‘延座’60周年暨全国美展——湖北展区”银奖。

2.设计艺术异军突起

设计艺术发展迅猛,积极适应时代需求,参与到社会建设实践中,在获得艺术突破的同时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由徐勇民主持,刘寿祥、宋克静、王涌合作设计的《长江三峡工程·截流》和《神农架》邮票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由中国邮政发行。

1998年,雕塑系、设计系完成省政府委托的“抗洪抢险纪念章和锦旗”设计任务;8月,孙绍群主持设计湖北省进京50周年国庆游行彩车《战洪图》,获湖北省嘉奖。2004年,徐勇民、陈孟昕等主持了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艺术装饰和壁画设计。

1999年,范汉成的宣传画《锦绣前程》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郭召明等合作设计的丛书封面《刑罚通论》获第五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会金奖;2000年,李梁军的科研项目《“新大洲”摩托车集团设计“Frog”环保型电动摩托车》获“香港设计2000国际工业设计大赛优秀产品设计大奖;2002年,周向林等设计作品“武汉滨江公园外滩护坡景观”获首届全国美术院校毕业作品展金奖;同年,陈顺安、何凡、梁竞云的“武汉光谷创业街厂房改造”在全国第四届室内设计大展中获金奖;朱亚丽的“湖北美术学院厂房改建工程宿舍部分”,以及何明、何欣、刘洋“武汉万科四季花城会馆”均获此次大展银奖;同年,范汉成主持设计了“中国武汉梅花节”标志。2003年,戴萌设计的卡通形象“园园”获第五届中国国际园艺博览会会标设计大赛一等奖。2004年,陈顺安等承担的科研课题《江汉平原农业景观模式研究》,获得“首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银奖”(金奖空缺)。同年,刘向东等设计的《智能旅行箱》获得中国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现代工业设计展铜奖……

一系列艺术成就见证了学院在创作设计上的持续影响力。摄影、图片、多媒体艺术等新兴艺术形式也在此间成长崛起,学院在创作设计方面个性鲜明、多元共生的格局已经成形,呈现出老将犹在,新人辈出的可喜局面。

3.科研成果日渐丰硕

这一时期,学院的科研工作也打开局面,科研成果逐年上升。1998年至2004年,学院获准立项的科研项目57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级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46项,院级科研项目9项。其中,郭召明主持的省教育厅高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国产石印石的开发和利用》,其对国产石印石的资源调查、开发研究在中国美术界尚属首次。2000年,卡通专业成功申报省级教育研究攻关项目“美术教学数字化动画图形课程体系研究”;2001年,徐勇民的科研课题《技术美学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研究》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3年,湖北美术学院现代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获批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开创了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19952005年,学院教师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发表美术史论、艺术评论、社科研究等专业论文420多篇,出版各类专著、教材110余部,其中汤麟的《红色的历程》、陈池瑜的《中国现代美术学史》、李正文的《即将消逝的文明——湖北民间陶艺研究》等学术专著获得业界较高评价,产生较大影响。

三、扩大交流,开阔视野

1995年以来,对外学术交流逐年增多,学院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举办了大量国内外的艺术作品展和学术研讨会。据不完全统计,19952005年十年间,教师出国进行学术交流26人次,邀请国外专家教授来院进行学术交流16人次,参加学术会议50余人次,其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3人次,并呈明显递增的趋势。19979月,结合全院的课程安排,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主旨,学院开始举办人文系列学术讲座,积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讲学,在学院师生中产生广泛的积极影响。此后,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已成为学院有计划、长期的、稳定的学术安排。

在学院的对外交流史上,日本友人北村悌次郎先生是最令人瞩目的。他热心艺术事业,对学院的教育和艺术创作给予了慷慨的赞助。1994115日,北村先生捐资一千万日元设立湖北美术学院“北村奖学金”,于当年亲自为首届“北村奖学金”获得者颁发证书和奖金;1995年,他再次捐资建设学院陶艺馆;又分别于1998年和1999年资助举办中日陶艺第一回、第二回交流展。北村悌次郎先生为推动中日文化艺术交流以及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01月,伴随三馆综合楼的落成,学院原展览部更名为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对学院美术交流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321,新落成的美术馆举行了“第九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此后各种美术展览和交流活动几乎排满了美术馆的日程安排,成为学院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美术馆先后举办了多项影响重大的展事活动:包括法国艺术季的展览《思想者•罗丹艺术文献展》、《带抽屉的维纳斯·达利文献展》、“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60周年暨全国美术作品展(湖北展区)”、“纽约ADC81届年度创意大奖中国巡回展”、“第十届省美展”和“2004武汉·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等等。

四、服务社会,融入社会

学院基于艺术产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响应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教育厅关于要求高校科技为湖北经济发展服务的号召,提出“集美术教育、美术创作、艺术设计、文艺理论研究、文化产业开发为一体的教学科研型高等美术学府”的发展目标,努力摸索教学、科研面向社会需求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新路子。

1996年,学院将原“湖北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厂”更名为“湖北美术学院大家设计中心”,开始产学研一体化的探索。成立艺术开发部,后移交绘画雕塑系。

1996年,成立陶艺研究室,在学院领导下开展陶艺教学与研究、创作与交流的专业活动,后更名为陶艺研究所。

1998年,成立雕塑研究中心。1999年,成立环境艺术研究所。

教研相长,双翼齐飞。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学院承担了大量社会服务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业内引起较大的反响,彰显了学院声誉和影响,探索出了一条使艺术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新路。


第三节 规划校园 服务教学

随着教学规模逐年扩大,教学用地不足日益成为学院发展的瓶颈。校园内原有建筑多为“文革”后期和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所建,年代久远,布局无序,场地局促,极大地限制了学院的教学功能,严重制约着学院的规模扩张和健康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对全国艺术人才的急需、扩大艺术人才培养的历史机遇,学院渴求发展与窘迫的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统一规划,分期改造已是校园建设的当务之急。1995年以来,学院基础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一系列改善校园环境、打造精品校园的艰苦的、长期的、有步骤的举措随之推出,校园面貌也因此焕然一新。

一、校园整治,筹建新校区   

学院经过五年努力,协助华师动员搬迁,1998年终于全部落实了华师的移交土地,校园整体规划才得以全面启动。

1.周边整治

由于历史原因,学院地块极不规则,甚至无法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封闭的布局。与外单位犬牙交错,相互为邻,院内居民混杂,四处开门,东大门内左侧一带门面在校内占道经商,搬迁的钉子户拒不迁出……

19983月,在李岚清副总理的亲自批示和省市领导的支持下,学院大力开展校园治安和环境治理工作。48,省市有关领导到现场办公。学院抓住时机,于当天下午召开了全院副处级以上干部大会,动员部署综合治理周边环境问题,成立了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将4月份定为周边环境整治月,号召全院师生齐心协力抓好落实。

经过一系列艰苦谈判和具体繁杂的工作,学院周边环境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经与街政府、居委会多次协商,居委会将两间办公用房退还学院;1998年,学院与文化厅所属艺术人才交流中心换地换房,解决了东大门内左侧十家破门经商的老大难问题;同年耗资5万元封闭了周边历史形成的7个通道出口;1999年,先后购置校园西侧与居民区交织的省电力局宿舍楼、粮道街房管所等4块近10亩土地及部分房屋……一个独立完整的校园终于艰难成形,为随后的校园整体规划布局打下了基础。

2.改建新大门 开辟南校区

学院原大门位于粮道街,大门口繁杂拥挤。其余各单位人员穿流的出口有8个之多。作为学院整体规划的一部分,1996年学院在与省曲艺团艰难谈判,实现土地置换后,获得建造临中山路大门的用地,重新规划校园对外出口。选择城市主干道——武昌中山路作为学院对外主入口;选择城市联系道——粮道街、城市规划路辟为学院对外次入口,即学生、职工、后勤等功能的专用出入口,以便有效管理。同年12月,学院大门及隔栅栏进入设计施工,大门门楼13层,高15米,建筑面积163.35㎡,1999年竣工。

2002年,学院购买湖北印刷厂土地11亩,房屋14000㎡,计750万元;并先后投入700余万元进行维修改造,辟为南校区,用于环境艺术设计系、雕塑系和版画系的教学和450名男生的住宿。南校区的开辟,解决了扩招的急需问题。2003年,为筹建学生运动场地,学院投入1750万元,购入位于校园西侧棋盘街52-93号危房改造土地16.02亩,后因拆迁困难重重,学院全身而退。

3.筹建新校区

学院尽管努力争取到104.4亩校园用地,但面对全国美术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狭小的校园仍然无法满足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需要。根据“十五”规划的蓝图,学院办学规模将在5年内成倍扩大,为使学院有更快的发展,学院积极筹措向外发展,力图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土地对学院发展的制约。

院领导班子先后在“汤逊湖”、“九峰”、“黄家湖”等地几度考察,寻找建设新校区的土地,并在省、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确立了在“黄家湖”大学城建设新校区的主体意向,且已着手办理先期规划用地手续。20025月,学院慎重地召开了教工代表大会,专项审议了黄家湖“大学城”的计划。

此后,省市政府从保护武昌老城区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文化建设的整体需要出发,提出了收回大学城733亩规划用地、将中医学院部分校区转让学院的方案,并于2003619日由市政府主持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具体讨论研究方案落实的可行度。但因地块有限、地价过高等实际困难而搁置。624日,学院向市政府和市高校规划建设领导小组请示,继续办理“黄家湖”大学城的土地征用手续,但一直未获答复。

其间,学院仍在周边地区积极努力寻找用地。2003622日,学院对白沙洲玻璃钢厂进行了考察;71日,对东湖开发区“藏龙岛”进行了考察;712日,对“桥梁村”附近的一个废弃工厂(解放军总后勤部“龙安集团”所属)进行了考察。716日,学院向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呈送了关于新校区选址进展情况的报告。727日学院领导前往武汉东湖开发区管委会所辖地藏龙岛选址,初步确定征地400亩,建设新校区。925日,成立了学院新校园区筹建办公室。

当年927日,经过艰苦谈判,最终在市领导和东湖开发区的支持下,学院签订了在藏龙岛(银河湾一带)购地400亩的协议,每亩划拨价格13.8万元。20041月,因江夏区政府调整了该土地建设规划,学院正在办理的先期规划用地手续随之告停。

此后,在省市领导的关心下,学院继续在周边地区积极寻找合适用地。2004年上半年,院党委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先后在“黄龙山”、“后湖乡”、“青龙山”、“龙泉山”、“五里界”等多处几度实地考察,经过反复踏勘、考察,选定在东湖开发区江夏区藏龙岛栗庙岛一带,征地700亩建设新校区。

此地位于自然环境优美、湖光山色秀丽的汤逊湖畔,毗邻栗庙新村,依傍汤逊湖,临湖线达370米,距沪蓉高速公路1公里,与数所高校相邻,周边关系单一,交通便利,是建设一座面向未来发展的美术学院的理想之所。

200410月,学院与江夏区藏龙岛开发区管委会签订了《湖北美术学院新校区项目意向协议书》,并到省发改委办理了变更新校区选址手续。11月,省发改委下达《关于同意湖北美术学院调整新校区建设方案的批复》,批准同意学院新校区藏龙岛选址方案,省政府也随之下达了《关于湖北美术学院征地建设新校区的请示的批复》,并转发至湖北省国土资源厅。12月,省国土资源厅回复省人民政府同意学院征地请示,土地预审报批手续随之开始。

二、完善校园设施,营造艺术氛围

1.兴建改建教学楼、行政楼

1995年,为保证新成立的美术学系的教画室和办公用房,学院在3号教学楼东侧兴建附楼,建筑面积1242㎡(3号教学楼共9层,为当时学院主教学楼,78两层为男生宿舍,9层为女生宿舍)。1996年,附楼竣工,其中第5层辟为学术报告厅。

1996年兴建二号教学楼附楼。二号教学楼始建于1982年,该楼为绘画雕塑系教学、教学实习、行政办公使用。为了保证1996年秋季新生入学的教学用房,将原教学辅助用房(占地200㎡)拆除,在原基础上加盖画室九间,计600㎡。

1998年,拆除从部队收回的一幢建于“文革”期间营房楼(危房),新建雕塑系教学用房700㎡。同年将3号楼789层原学生寝室改造为标准教画室20余间,缓解教室不足的压力。

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后,学院学生人数由1993学年度的714人迅速增加到1999学年度的1736人,增加143%。尽管前一阶段校园基础建设获得改善,但面对学院规模的迅速扩大,招生人数快速增长,教学面积仍然拥挤,改善教学环境刻不容缓。

学院原有的1号、2号教学楼约4000㎡,均为“文革”时期在经费与用地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所建,不利于现有地形的有效利用和整体规划。2000年,学院按既定的总体规划有计划地对原1号、2号教学楼进行拆除、重建,进一步改善教画室条件。

2000年兴建绘画(6号)教学楼。新增教学面积9626㎡,解决2001年增加招生额度和拆旧过渡的教学需求。随后,陆续租用武昌区福利院和位于三层楼地段的原电力学校,保证了学院成人教育的教学和生活环境。

2001年兴建行政办公楼。自独立建院以来,学院一直没有专用的行政办公用房,各处、室分散办公,既占用了部分教学和生活用房,同时给学校的工作和管理带来诸多不便。随着学院办学条件的逐步成熟,2001年,学院利用从武昌区房地产公司拆危范围内购进位于校园的西部中心区的一块土地,兴建行政办公楼,主体四层,门楼五层,总建筑面积2769㎡,大大改善学院办公的环境和条件。

2003年兴建新1号教学楼(设计学科教学楼)。2004年竣工,为学院教学主楼,六层框架结构,面积10500㎡,同“三馆”综合楼以及3号教学楼围合,形成教学楼群。自此,学院教画室达到200间,基本满足学院“十五”期间发展规模的需要。

2.兴建三馆 

自独立建院以来,学院就为建立独立的图书馆、美术作品陈列馆、电教馆而努力争取,但限于场地,长期以来图书资料不能开架;美术珍品锁在柜子里不能陈列,师生的优秀作品无法收藏;无法有效使用影像资料,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998年,三馆——图书馆、展览馆、电教馆综合楼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9116平方米。20003月竣工,是学院标志性主体建筑,总投资约1500余万元。在学院资金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该项目从征地搬迁到立项筹资兴建,处处凝聚着全院教职员工的心血。三馆的建成对学院的教学、创作、科研工作及学术交流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随后馆前广场相继建成,校园面貌自此大为改观。

3.美化校园环境

早在1990年,武汉市政府启动原云架桥段护城河改造工程,其中210米贯穿校园,时已成为城市污水和药厂污水的排水明沟,极大影响了学院师生的健康。19969月,学院进行全线地下通道铺设,用大型水泥管道相连接,将排污沟改成地下河,后经过不断的环境美化,昔日美院“龙须沟”,今已成为樱花芬芳的林荫小道。

199912月至20004月,学院对建于1985年的3号教学楼实施整体的维修改造,装饰外墙、更换破旧门窗,使3号教学楼焕然一新。年底,图书馆综合楼前广场工程开工;同时启动“钱基博故居”的改造工程,并进行周边环境的景观设计,苍劲的榆树、朴树郁郁葱葱,“朴园”、“榆园”从此成为校园赏心一景;同期还完成了校内道路、校前广场、绿化以及水电管网等多项工程建设,校园环境得到了治理。

随之开始规划设计荷塘景观和广场水池,此后这两处景观成为学院学子晨读、写生、毕业留影的重要场所,其充满艺术气质的浪漫氛围令许多校友难以忘怀。2004年,荷花池被作为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的颁奖晚会现场,大放异彩。

三、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后勤改革

1995年,学院开工兴建第18栋学生宿舍6层公寓,建筑面积3600㎡,1998年投入使用。自此学生住宿条件大为改善。2000年,改造学生食堂896㎡,并加强对学生公寓的物业管理,大大改善了学生生活条件。教工住宅方面,由于学院起步晚、条件差,矛盾十分突出。1996年,为解决中青年教工住房问题,新建C3栋(24号楼)2502.54㎡;1997年建成C71550㎡;1998年再建C2栋(30号楼)和C8栋(29号),计2222㎡。199942,学院专门成立改造“筒子楼”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启动了第四批教工宿舍集资建房,落实筒子楼改造计划;2001年购买改造电力局旧楼(C5栋)2258.64㎡;2002年新建C4C6两栋教授楼,共计4992.79㎡,教职工住宿条件得到切实改善。

为确保教职工住宅用电安全,学院对全院供电线路进行了调整改造。全院电容量由1995年的250千伏安增至2001年的1930千伏安,为1995年的7.7倍。同时对教画室、公寓用电实行了分级控制,仅此一项节省开支近10万元。1998年,学院对18号学生公寓供水系统进行了改造,彻底解决了56楼无水供应的问题。

根据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的通知精神,学院积极推行后勤社会化改革。据此,学院于2000年撤消院总务处,设立行管处,同时组建学院后勤服务公司,200111日正式运行。进行了一系列后勤改革,包括教职工生活用电移交由市供电局管理,校园保洁工作于20037月份交由保洁公司承担。

学院因为曾遭遇撤校的挫折,家底很薄,教学设备的基础一直比较薄弱,面对快速增长的教学的发展需求,学院痛下决心,在极为紧张的经费中挤出专款加大投入,改善教学设备:1995年有640台(件),总价值185.19万元;“九五”投入设备经费约330万元,2000年为1005台(件),总价值430.6万元;2005年教学设备总值已达1022.45万元,比上一个五年计划增长1.5倍。2000年,学院专门设置电化教育馆,加快信息化教学和建设,这一年学院公共课开始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

经过多年的积累,学院拥有质量较高的图书和书画收藏,学院图书馆在1993年即已被确认为首批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1995年,学院图书总量为11.77万册,按当时学生人数,生均150册。至2004年,全馆文献累积总量19.54万册,学生自习室和阅览室窗明几净,学习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从“九五”规划开始,截止2004年,校园占地面积逐渐扩展至104.4亩,较之1985年扩大近5倍;校园建筑总面积1994年为23139㎡,2004年增加到90356㎡,是1994年的3倍多,师生生活设施也数倍增加,校园建筑典雅统一,文化气息浓郁,形成“前庭后院”的园林式格局(“前庭”为教学区,“后院”为教工学生生活区)。昙华林校区基本建成,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的经济先导,文化观念的自由活泼,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展开了一个新的背景。学院自武昌艺专以来即已形成的教学思想,一脉相承,绵延不断。在迈向新世纪的伟大跨越中,学院多方面显示出更加锐意进取的生机与活力。

在党建工作上,学院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吸引力。2000年,学院深入开展“三讲”学习工作;2003年,积极组织全院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员干部广泛宣传,正确引导。

在教学改革上,此期的突出成就是学院审时度势,将教学建制的三个系发展到2005年的12个教学系、3个教学部、一个二级学院。此举不仅促进了学科优化重组、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还拓展了学科领域,开辟了多门新学科新专业,增强了办学效益,取得了理想效果。

在基础建设上,学院加快了整治和投入的步伐。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校园拥挤落后的面貌,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开源节流、艰苦奋斗,缓解了学院规模发展中的急难问题,校园如同挣脱蚕茧般步步扩大,面貌焕然一新。

19952005年,是跨世纪的十年。在这十年,学院领导班子励精图治、恪尽职守;全体师生艰苦奋斗,经过“九五”“十五”规划实施的不懈努力,理顺了学院各方面关系,工作日趋规范完善,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个十年,学院从艰苦创业步入稳步发展的阶段,不论是从校园建设还是学术思想、教学内涵都得到了全面丰富与提高,稳固地确立了其在华中地区美术教育、创作、设计、理论研究的中心地位,为学院今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湖北美术学院,曾蹒跚着走过一段艰难历程,而今正以雄健豪迈的姿态,迈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第八章  科学发展 实现跨越

2005——2010

进入21世纪,为适应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转型,国家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伴随着全民族的文化复兴,高等教育开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高等艺术教育承载着神圣使命,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5年,湖北省确立了“教育强省”的战略举措,加大了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学院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可喜的变化。机不可失,学院抓住了这一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兴建藏龙岛校区,促成学院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九五”、“十五”期间,10年建设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项事业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十一五”期间,学院快马加鞭,励精图治,经过5年的改革建设,办学规模成倍扩大,办学空间深度拓展,固定资产大幅度增长,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学科建制日趋丰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院声誉不断提升,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展,实现了新一轮的发展目标。


第一节 加强党政领导,开创事业新局面

在新的形势下,学院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建立“中部地区一流、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美术学院”为奋斗目标,迈开了新一轮建设与发展的步伐。

一、强化班子建设,加强党建工作

2005年以来,学院按照省委的工作要求和统一部署,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为契机,加强党政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着力建立起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20058月,学院在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第三督导组的具体指导下,开展了为时3个月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64月,省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通过听、看、议、评,对学院的工作给出了“满意”的评价。

为进一步充实学院领导班子,20075月,省委任命卢斌为副院长、党委委员。同年1116日至127日,根据全省巡视工作要求,省委第二巡视组对学院开展了巡视工作。巡视组对学院取得的工作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针对班子建设中的学缘结构和专业结构、后备队伍的培养、基层组织中专业教师党员的培养等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和要求。学院积极贯彻落实整改方案,将整改工作作为推进学院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以确保整改工作取得实效。

20083月,学院党委制定下发了《湖北美术学院党委议事规则》和《湖北美术学院行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对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等制度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改进。同年8月,省委任命许奋为副院长、党委委员。

200891011日,中共湖北美术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隆重举行。刘刚书记代表院党委作了《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为又好又快建设湖北美术学院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学院第二届党委会,党委委员共7名(以姓氏笔画排序):卢斌、刘刚、许奋、陈孟昕、官汉蒙、周向林、徐勇民;选举产生了学院第二届纪委会,纪委委员共5名(以姓氏笔画排序):邓文清、吴明仿、邹浩、官汉蒙、桑建新。911上午,第二届党委会和纪委会分别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党委书记刘刚,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官汉蒙。

20093月,根据省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学院开始了历时6个月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活动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彰显办学特色,实现我院又好又快发展”的主题,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院长为双组长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确定了整改目标、措施、时限以及责任部门、责任人,较好地完成了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

经过全面建设,学院党建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成效显著。20096月,省委检查考评组对学院“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测评考核工作给予了满意的评价。继20032004年度、20052006年度连续两届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后,学院又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20072008年度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称号。

20105月,李四芬(女)任纪委书记、党委委员。至此,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共有8名成员:党委书记刘刚,院长徐勇民,副书记官汉蒙,副院长陈孟昕、周向林、卢斌、许奋,纪委书记李四芬,形成了学院领导核心。

二、凝练办学思想,规划发展蓝图

面对“十一五”期间新形势新任务,学院一方面注重前期未完成重大工作的衔接,另一方面以战略眼光对学院改革发展进行新的宏观布局。

20056月,学院成立“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文本起草班子,具体协助院领导起草学院“十一五”规划文本。20061月,初稿形成,学院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专家反复认真讨论,并印发至全院各部门广泛征求意见。20071月,学院第三届“两代会”审议了“十一五”规划草案,并报学院党委正式通过,形成决议。66,《湖北美术学院“十一五”期间发展规划》(湖美党字〔200713号)正式出台。

《湖北美术学院“十一五”期间发展规划》回顾了“十五”期间的主要成绩,明确了“十一五”乃至2020年学院事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确定了总体发展目标以及实现发展目标的主要保障措施。总体发展目标为:

①办学规模:到2010年,在校生控制规模总数为600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5000人,研究生1000人。②办学条件:完成新校园建设,将学院建成教学功能齐全、设施完善、风格独特、特色突出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式学校。③学科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成1个博士培养点;新增1个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新增4个本科专业,建设5个品牌专业,实现学院的跨学科发展。④师资队伍:到2010年,职称结构上,高级职称岗位设置占教师岗位总数的30%——3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7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达到教师总数的5%;学缘结构上,专任教师中外校毕业的教师数量达到教师总数的60%以上,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稳定持续发展的良好师资队伍。

《湖北美术学院“十一五”期间发展规划》是全院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制定紧紧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将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置身于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崭新形势之下,并紧密结合湖北地方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的需求,绘制出了学院教育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成为指导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依据。

三、建设新校园区,拓展办学空间

随着美术教育的蓬勃发展,学院原有的校园面积、基础设施、办学规模等条件远不能满足教育部关于艺术院校的规定要求。改善办学条件,建设新校园,是实现学院“十一五”发展目标的一个重大战略步骤,对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学院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5年以来,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学院决定全面启动藏龙岛校区建设。

1.新校区征地与建设

在新校区建设前期的选址以及征地过程中,由于征地建设规划调整、征地所属与规划分属两处、牵涉单位部门庞杂、土地置换变更手续繁复等多种原因,学院新校区建设屡经波折,数度遇阻。学院领导班子倾注了大量心血,多项工作亲力亲为,一一攻关克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新校区的征地工作在艰难中一步步取得进展。

20059月,市规划管理局批准同意学院新校区藏龙岛选址;10月,江夏区规划局颁发了新校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选址意见书;12月,省教育厅、省发改委批准确定学院“十一五”期间办学规模为全日制在校生6000人(鄂教发[2005]35号文件)。学院新校区建设提上了工作日程。

20061月,学院对外公开发布了“新校区总体规划及单体建筑方案”的招标文件;4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中标;6月,学院聘请国内外建筑规划师为藏龙岛校区规划方案顾问,随之开始了方案设计工作。

20071月,学院专门成立“新校园建设办公室”。4月,省国土资源管理厅批准学院在江夏区藏龙岛经济开发区征地628.86亩(鄂土资批[2007]28号文),建设新校区。4月,学院最终确定由环艺系承担总体规划设计任务。按照“低楼层、重生态、高品位、经济适用、朴实典雅”的设想,建成一所具有美术院校风格及特色的现代化园林式高校。

藏龙岛校区总体规划建筑面积为220211.3㎡,其中各教学系部等为70302.9㎡;美术馆16635㎡、图书馆11410㎡、行政楼5840.3㎡;风雨操场3437.5㎡、门房464.6㎡;学生宿舍49413㎡、新学生宿舍28003.8㎡、食堂5225.7㎡、卫生所2493㎡、招待所2140㎡;预留用地规划建筑面积为12000余㎡。教学楼、学生宿舍和食堂为第一期工程;教学楼工程为第二期;美术馆、图书馆和行政楼等为第三期。藏龙岛校区建设匡算总体需投资逾4亿元,分期分批建设,逐年投入使用。

20089月,藏龙岛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报批以及环境影响评估等手续依规办理完毕。为确保新校区的建设顺利进行,学院成立了新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新校区建设指挥部。1028,学院在藏龙岛校区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奠基仪式。

2009年初,学院在校生总数达到7139人。为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学院决定在10月前完成藏龙岛校区一期工程建设并搬迁启用,2009级新生及二年级学生入住。为保证工程及各项工作进度,学院党委对新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暑假期间,领导小组与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始终坚守在工地建设第一线;同时,成立了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2009年暑假期间搬迁工作安排》。

2009813,省、市及各部门领导一行,到藏龙岛校区进行现场办公,对新校区建设中的水电供给、道路修建、公交车路线等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9月,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同年10月,藏龙岛校区正式启用,2008级和2009级共3000名学生顺利入住。20109月,建筑面积为52390平方米的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又迎来了近2000名新生在此学习生活。一个“以人为本、雅品园林、传承艺脉、积淀历史”美丽的园林式的校园呈现在人们面前。

2.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与管理

2005年以来,学院教学设备及固定资产逐年稳步增加。2006年,教学设备总值1493万元,固定资产15473万元。2009年,教学设备总值2413万元,固定资产增至17644万元。2010年,随着藏龙岛校区一期、二期工程的完工,学院校舍房产总面积从2005年的90356㎡增至196229㎡,增幅达117%

图书资料建设也迅速发展。专业图书经费投入比重逐年增长,在保证重点藏书与核心期刊的基础上,不断扩大采购量,图书册数逐年递增。2005年初,图书馆网站开通,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网上服务有了良好的开端。截止20108月,中外文期刊580种,图书总量25万余册。另有幻灯片30351片、线装书1121册、石刻拓片1213张、特藏图片9493张、高仿真的台湾故宫博物院藏画与海外藏画复制品357件,尤其是历代名家字画真迹722件,堪称精品;新增故宫在线数据库、世界美术资料库等电子资源库,图书管理自动化系统更加完善。

20063月,为了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学院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国资办将设备购置纳入计划预算管理,规范了设备采购程序;重新制定了资产验收、登记、调配、处置等工作程序。20073月至6月间,国资办对全院历年的固定资产进行了全面的账账清查和账物核对,共清查900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2万多台(件),理清了全院人员、财务、资产状况及具体分布情况,建立了全院各部门资产台账数据库。学院资产管理工作完成了规范化的规整阶段,实现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初步搭建起新型的资产管理、资源共享和综合性保障平台。

四、扩大办学规模,丰富办学层次

随着社会对美术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报考学院的考生逐年增长。2005年,学院招收本科生700人,30084人次报考;2010年,招收本科生1871人,58000人次报考。学院根据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条件,合理制定本科生、研究生、成人教育发展规模,逐年适度扩大招生计划;继续抓好本科教育,发展继续教育和中专教育,以研究生教育作为学科专业向高层次拓展的导向,积极申报博士点,在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方面进行了多种努力和尝试。

1.组建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设计学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学院广开渠道,充分利用社会办学资金,适度扩大该学科的发展规模,与武汉新一代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办学,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艺术设计学院。

2005年,武汉新一代科技有限公司利用323亩自有土地资源,投资近2亿元,建成了艺术设计学院校区。9月,艺术设计学院开始在独立校区招收新生,开设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动画等5个本、专科专业,并初设教务部、综合部、学工部三大管理部门。

20064月,学院与武汉新一代科技有限公司解约,同时与实际投资方武汉冈部有限公司签订了办学协议。同年,艺术设计学院为加强对外交流,与韩国韩瑞大学结为姊妹学校,韩瑞大学为艺术设计学院捐增了英、日、韩原版图书10027册。20074月,因未获教育部最终批准,艺术设计学院当年停止了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生,仍保留招收自学考试独立本科段学生。

艺术设计学院自开办以来,共招收本、专科生5届共2655人;20082010年,共招收自学考试独立本科段学生797人。艺术设计学院主要师资均为学院教师和毕业生,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与学院本部保持一致,扩大了学院人才培养规模,每年为学院创收1000余万元,产生了良好的办学效益。

2.继续教育的新发展

“十五”期间,学院的成人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校成教生最多达570余人。2005年之后,成人学历教育逐渐萎缩,出现了逐步向继续教育转换的新趋势,学院成人教育也随之逐年缩减。

2008年,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学院在原成人教育部的基础上成立了继续教育学院,开始招收自学考试全日制本科助学班。学院初步制定了《湖北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初创期工作方案》,确定了办学机制及办学规模,开设了艺术设计、环艺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动画设计等6个专业,共15个专业方向。

继续教育学院逐步打开工作新局面,截至20108月,自考全日制本科助学班学生392名,自考独立本科段学生614名(含艺术设计学院自考生),成为学院办学新的增长点。

3.恢复中专独立办学

学院的中专教育创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曾为学院培养了大批本科教育的后备生,出现了许多优秀人才。

2007年,为满足省内外生源的需要,学院终止了与外校联合办学协议,恢复独立开办中专部,面向全国招生,学制由原四年制改为三年制,3年后颁发中专文凭,同时可以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享受普高生的一切录取政策。校址设在学院南校区(面积约为11亩),校区相对独立,同时又能分享学院丰富的教学资源。

截至20108月,中专部共有三届在校生167人。2009年,学院组织参加了中国美术学院附中的校庆学生习作展,中专部17张色彩、10张速写、12张素描作品被中国美术学院附中成立八十周年校庆作品展优秀作品集录用。同年,中专部加入了十所美术学院附中组成的全国艺术院校中等美术教育联盟,并在其组织的“寻找共和国足迹在校学生写生交流竞赛活动中,有8张写生创作被评为优秀作品。

4.积极申报博士点

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个目标”(创建华中地区一流的美术教育与创作学术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两个重点”(申请美术学博士点和申报艺术学一级学科点)。在此5年间,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围绕此目标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2005年,按照“十一五”规划中建设一个博士点的目标,学院启动了申博立项工作,并逐步开展申博各项工作。2006年,学院将申博工作纳入了工作重点,申博工作提上了日程。2007年,学院组织申博工作咨询会,并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在省学位办开展的重点学科与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检查调研中,学院获得了专家组的好评。200812月,学院完成省学位办专家组进行的立项验收检查,提出了有利于学院专业优势提升与整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为下一步申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2009年至2010年,学院先后分别与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进行了博士点联合培养计划新途径的努力与尝试,为申博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并在省学位办、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二节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05年以来,学院进一步巩固迎评创建成果,通过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等措施,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构筑具有专业吸引力和良好校风的优质育人环境,实现了规模、质量、效益的同步发展,提升了学院核心竞争力。

一、改革培养模式,狠抓质量工程

20059月,学院工会委员会扩大会议专题讨论、审议通过了9易其稿的《湖北美术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其中确立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致力培养崇德、笃学、敏行、致美,富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研究型和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1.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0065月,学院设立视觉艺术基础部。一年级学生全面接受基础课教学,经过“1年的培养,再进入专业系部学习,以使后续“3年的专业学习更为深入。同时,颁行了《通识艺术基础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正式进行以基础教学改革为切入点的创新性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改革与探索。

20099月,在通识基础教学模式试行三个学年以后,学院将一年级基础教学全部打通、整合教学内容,为通识教育确定了一个教育理念和文化价值指向,更为明晰的确立了“1+3视觉艺术多样化、复合型高级美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同年11月,学院“1+3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为国家教育部2009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1+3视觉艺术人才培养作为学院一项重大教学改革举措,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和教学管理模式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引起了深刻变化。

20103月,学院开始启动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2.教学管理方式的新变化

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变化,学院着重修订和完善了本科生教学、教学管理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规章制度,继续推进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自2005年开始,学院确定了学期内例行、专项教学工作会议之外的年度教学工作会议制度。200612月,年度教学工作会议在鄂州市召开。会议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管理的主题,讨论了基础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和专业方向教学的衔接与完善,为学院基础教学改革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提供了智力支持。

20081月,0708年度教学工作会议召开,主题为: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改善办学条件、推进二级管理。同年,学院加快教务管理信息化、自动化建设工作的速度,启用教务管理系统,教师开始在网上直接录入学生课程成绩。

2009年,学院开始试行学生网上评教,尝试由教务处和实验教学中心合作,实现教学文件管理、实验课程的网上预约与安排、实验教学设备的管理等等模块的建设和运行。同年10月,学院正式进入跨校区办学的过渡阶段,平稳完成校区部分搬迁和跨校区教学与管理,教学秩序井然。

20101月,学院召开了“2009年度教学工作会暨教学建设发展规划会”,结合两地办学管理方式的新变化,针对专业建设的定位研究,明晰专业发展的思路,使之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等问题开展了专题讨论,为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做了前期准备。

3.“质量工程”与教学建设

2005年以来,学院以“质量工程”的落实和推进为主导,推进常规教学建设和改革工作,努力争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项目经费支持和相应的社会资源,取得了较大成效。

(1)建设新型专业及品牌专业

学院积极开发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型专业,本科专业逐渐齐全,结构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发展体系。

2006年,书法及展示设计专业获批,于当年开始招生。2007年,插画艺术专业获批。2008年,专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同时增设了摄影、陶瓷艺术、艺术管理三个专业方向。20096月,学院在原美术教育系的基础上组建水彩画系,并将“美术教育”并入美术学,陶艺专业并入雕塑系,对相应专业方向的教学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调整。

在积极拓展新专业的同时,学院依托教育行政部门建设项目的申报和立项建设,着力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2005年以来,学院品牌专业建设年年均有斩获:艺术设计专业(含三个专业方向)获批2005年度省属高校本科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雕塑专业获批2006年度省属高校本科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绘画专业获批200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动画专业获批2008年省级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009年,艺术设计专业获批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6月,工业设计专业获批省级品牌专业立项建设。

(2)打造精品课程

学院依据本科专业的优势与学科分布,认真规划与组织了院级、省级与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推荐申报工作,加强了三级精品课程体系的建设。

2005年,《石版画技法》获批省级精品课程;2008年,《动画基础——动画造型》获批省级精品课程;20096月,《水彩画创作》获批“2009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同年10月,《工笔人物画》作为学院最早获批的省级精品课程,通过不断的课程内容优化和网络资源更新,获批“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10年,《广告招贴设计》获批省级精品课程,《水彩画创作》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截至20108月,学院共建成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

3)加强实验室建设

学院各教学系部建有专业性较强的实验室,如国画临摹室、油画材料实验室、版画印制实验室、壁画陶艺实验室、雕塑校内制作车间、服装设计表演厅、工艺实验室、广告摄影实验室和模型实验室、图书馆临摹室等等,另有多个校外基地如校外石料、金属实习基地、美术教育系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等,基本形成了校内、校外实验实习教学基地群。

200711月,“计算机动画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通过省教育厅专家组验收并授牌。20098月,以版画系为主体的绘画实验教学中心获批“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年11月,为优化实验教学资源配置与使用,学院成立了“实验教学中心”。20104月,以雕塑系为主体的“公共艺术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6月,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省高等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

4)组建教学团队

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是保证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推行质量工程建设以来,学院启动了院级、省级、国家级等三级教学团队的建设。

20085月,中国画系和环艺系以校级教学团队立项进行了先期建设。20094月,水彩画教学团队立项为校级团队进行建设;6月,中国画系作为2008年校级立项建设项目,通过积极申报,获批“2009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成为学院师资团队建设工作在省级立项中的一个新突破。

截至20108月,学院共建成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点5个,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6门,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1个,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

二、提升学科层次,优势特色并重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与稳步发展,学院研究生教育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为后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

新世纪初,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快速扩张的时期。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学院已具备了规模化培养研究生的能力。

2005年起,学院研究生招生人数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至2010年,学院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人数达166人,较之2005年增长了68%;研究生导师队伍增至72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42人;动画、新媒体、科技图像等一些与经济建设及社会文化发展紧密联系的新兴专业领域不断拓展,招收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增至29个。

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学科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学院一方面着力建设特色学科,一方面努力拓展学科增长点。

2005年,设计艺术学科发展为省级重点学科;20061月,学院新增艺术学二级学科,并获评为省重点学科;同年9月,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科获省教育厅批准开始立项建设;2007年,在省级重点学科新一轮评审中,美术学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设计艺术学被评为省特色学科;2008年,美术学获评省高校优势学科。

20109月,学院艺术学一级学科授权点申报经省学位委员会审核,已获通过。艺术学一级学科使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可辐射到影视传媒、音乐舞蹈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办学空间。

2.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点的建立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属于我国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体系。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的学科领域,包括美术学、设计艺术学两个二级学科所涵盖的所有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2005年,教育部依照国际上技能型、创作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决定设置专门培养艺术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学院成为全国首批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授予权的32所试点院校之一。

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点的建立显示了学院研究生培养能力与学科实力,丰富了学院研究生培养类别,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在教育部与全国艺术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艺术硕士美术与设计艺术优秀作品展上,学院共有17套作品入选,所获奖项在全部参展院校中排名第二,其中一幅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3.创新研究生管理机制

2007年,研究生部对原有的研究生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与修订,并于同年印制了《研究生手册》。20092010年,制定了《研究生培养工作管理条例》、《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选聘及岗位考核管理办法》、《研究生与指导教师双向选择暂行办法》、《研究生评优工作办法》等文件,研究生管理制度更加规范与完善。

在此期间,研究生招生工作改革取得新进展。由于学院前期招生规模较小,且受学院场地及配备设施限制,2009年以前学院一直未独立设置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点。2009年,学院申报成为省硕士研究生考试考点,开始自行组织研究生入学考试。

与此同时,学院逐步形成了多形式、多类别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自获批为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试点,特别是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艺术硕士之后,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学术型与应用型齐头并进的局面。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部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与实施细则,使得研究生培养模式日趋成熟,在生源类别、年龄结构上已呈多元化发展的特点。研究生教学取得突出成果,各类别、各学科研究生在各类大赛、展览中均有不俗表现:0709年,共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获国家级奖4篇,省级奖23篇;创作作品共获奖24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奖40余项,省级奖200余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及艺术影响。

三、内培外引,优化师资

师资队伍建设在学院教育教学事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052010年,学院以“确保质量、优化结构、内培外引、全面提高”为师资队伍建设思路,通过引进、培养、补充等多种方式,从数量、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建设,使学院的教师队伍得到了全面的优化。

1.扩充师资力量

2005年,为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并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学院招聘工作开拓了新的思路,开始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招聘方案。同年1月,由院领导带队的两个招聘小组分别按南、北两条线路前往十多所专业院校招纳人才。2006年,积极主动加大了引进高学历人才的力度,各岗位招聘录用的应届毕业生都具备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2007年,学院人才引进工作开始实施人事代理制度,以适应全社会人才流动的趋势。2008年,学院根据未来三年招生规模预测,结合教职工现状,于12月初制订了《湖北美术学院2009年—2011年招聘工作实施方案》,同时制订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重点加大了师资引进力度。

2009年,学院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开始全面落实《湖北美术学院20092011年招聘工作实施方案》。12月,学院领导班子再次分组带队,分华东、华北、西南三条路线赴全国各专业美术院校及知名综合性院校招揽人才,共引进各类人才50名,为历年引进人才之最。2010年上半年,学院新进各类人员49人,再创人才引进记录。师资力量的扩充支撑起学院的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学院发展对师资的需求。

2.优化师资队伍

学院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关注不同层次人才成长的需要,通过制度保障、广纳优质人才、实施“师资培养工程”等途径,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和激励体系。

1)制度保障

2005年,学院制定了《湖北美术学院教职工继续教育管理规定》、《湖北美术学院青年教师初职培训规定》等文件,在政策上向攻读高层次学历学位的教职工有所倾斜。

20062007年间,《湖北美术学院教职工聘用管理规定》、《湖北美术学院关于调整教师课时津贴分配办法的规定》、《湖北美术学院关于研究生留校任教的管理规定》等相继出台,为吸收优秀人才、构建优质的师资队伍提供了依据。

2008年,学院重新修订了《湖北美术学院返聘、外聘教师管理规定》,出台了《湖北美术学院人才引进实施办法(暂行)》,着力吸引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1020万住房补贴及510万科研启动经费。

2)师资培养与优化

随着学院师资队伍的持续壮大,学院逐步加大师资培养力度,从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不同层面着手,运用多个渠道多种措施,可持续发展地建设师资队伍。

2005年,学院启动“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该项目以选派设计类专业教师留学为主,为学院青年教师的培养开辟了新的渠道。

2009年,为建立优秀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学院着手于《湖北美术学院专业(学科)带头人及中青年学术骨干选拔和培养方案》的制定。2010年,全省高校岗位设置工作正式启动,学院岗位设置工作亦随之展开。

经过数年的努力,学院师资总量和高层次人才快速增长,年龄、学历、学缘、职称、专业结构明显优化。截至20108月,学院在职教职工总人数449,专任教师300人,学缘结构由2005年的44%增至60%;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64人,讲师94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重已超过70%;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人员9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9

四、人才培养,彰显特色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得以稳步提高,成果斐然。

200520108月,学院共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生8133人,专科生1852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48人,成教生及自考生1271人;为社会输送全日制普通本科生5509人,专科生1308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32人,成教生及自考生427人。为奖励对艺术事业有执着追求并富有创造精神的优秀学子,学院分别于2005年、2006年增设了“马利艺术奖”和“昙华林之路”奖学金,其中,“昙华林之路”奖学金为学院学子曾梵志捐助,至2010年已有百余名学生获此奖励。20052008年,在全省学士学位论文评审中,学院各等级获奖论文篇数与当年所授学士学位人数之比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方位的培养,使得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即有优异表现。20052009年,据不完全统计,学院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展览、大赛中获各类奖项240余项,其中,国家级50余项。2005年,在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13项奖项,以及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校优秀组织奖。其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09年,在“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竞赛中,学院学生参赛的13项作品均获嘉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项,其中包括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颁发的最高奖项“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

大批的学子走向社会后,秉承学院的教育理念和学术精神,在多元化的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领域中各尽所能,各展其才,将艺术教育教学所获得的影响力传递到自己所热爱的职业中,或以突出的专业能力,或以较强的综合素质,在全国专业院校、文博机构、新闻媒体、出版社和专业创作以及自主创业中表现不凡,充分彰显了学院的专业特色。

许多学生成为艺术教育领域中的佼佼者。省内多所部属、省属高校美术或艺术设计学院的院长、系主任,以及多所美术院、画院等艺术机构的负责人,大部分与学院有学缘关系,甚至已经逐步辐射至全国更广泛的领域。许多学生成为美术界内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在艺术领域中,许多学生亦都成长为卓有声望、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如国家一级导演、曾获2008年“感动中国”著名舞蹈艺术家等等。在文化产业领域中,多位学生成为著名企业家;在海外,也有众多优秀校友以自身的成功经历为母校赢得了荣誉。

学院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立足湖北、服务华中的发展与建设中承担了培养美术人才的重任,并向全国输送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为我国的高等美术

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三节 科研、创作与学术交流

一、健全科研机构,重奖学术成

学院在新的办学思路中,提出了“建成华中地区美术专业教学成果优秀、艺术科学研究领先、艺术产业开发得力,并在全国有重要学术地位的教学研究型美术学院”的发展目标。

200510月,学院在原有环境艺术研究所、陶瓷艺术研究所、雕塑艺术研究所(200910月撤销)的基础上,成立了长江流域文化遗产研究所、湖北民间美术研究所及水彩艺术研究所。

20063月,学院单独设置科研处(原教学科研处更名为教务处),全面管理学院的科研、创作、学术交流、成果转化等工作。同年,继2003年成立湖北美术学院现代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之后,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学院又成立了湖北省高校研究生创新中心——楚美术及中国南方先秦美术研究中心。此后,学院以此两个研究中心为依托,整合学术资源。这一科研平台汇集了学院以及国内外一批资深专家学者,与湖北省博物馆、中南建筑设计院等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   

20104月,学院成立工笔重彩研究所。

随着科研机构的健全,学院着手建立科研管理工作的制度体系。在此期间,学院相继制定出台了《湖北美术学院科研资助性奖励办法》、《湖北美术学院学术讲座管理办法》、《关于资助著名艺术家作品展、作品集的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重新调整了学术委员会成员,颁布了院学术委员会章程,进一步规范了科研管理。

以新出台的科研制度为依据,学院加大了科研扶持力度。2005年,共投入各类科研专项基金近100万元。2006年,按11的标准落实了科研项目的配套经费,对没有下拨经费的指导类课题每项2000元予以配套经费支持。2008年,学院拨付专款为一批在我国美术界和高等美术教育获得杰出成就的著名专家学者举办学术纪念活动,此项举措对传承和发扬学院老艺术家的宝贵艺术成就和学术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108月,学院已分别为知名老艺术家唐一禾、王霞宙、张振铎、张肇铭、杨立光、阮璞、刘依闻、梁培裕、张朗等出版画册、举办展览及专题纪念活动。学院资助出版的“国画三老”画册均获得2009年湖北省社会公益出版专项资金奖励资助,其中《百年振铎》获一等奖、《王霞宙中国画艺术》和《肇铭写意》获三等奖。

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学院继续发扬“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通过举办学术系列讲座、研讨会、交流展、邀请专家访问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此一阶段,以学院美术馆为主阵地的学术展览持续开展,规格与水平逐步提升;各类学术讲座、研讨会丰富多元,学术影响力逐步扩大;吸纳和凝聚优秀人才来学院进行的各种访问讲学活动层出不穷。这是学院学术氛围最为活跃、宽松、繁荣、和谐的时期。

20052010年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学院邀请接待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艺术家、学者来学院访问、讲学、开办短训班等共计300余人次;共举办学术展览100场次。

1997年开始定期举办人文系列学术讲座以来,学院共举办讲座300余场次,平均每教学周一场讲座。其中,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学者的讲座占总场次的三分之一。国内外学者与艺术家带来了最新的学术信息和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内容不仅涵盖了学院的所有本科专业,而且还涉及哲学、历史、政治、法律、文学、国际关系、民族学、考古等学科。这些国际国内交流活动极大地活跃了学术气氛,提升了学术交流的层级,开阔了师生的视野,扩大了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此外,学院领导担任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教育部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美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副主席,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兼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文史馆馆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政协十届委员会常委,湖北省文联主席等职,并多次在光明日报、光明网、中央电视台等各主流媒体上刊发论文,接受访谈,阐明办学思想和艺术主张,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三、服务社会,面向全国

在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中,学院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有了深度的进展,取得了一系列教学研究成果,为学院赢得了荣誉,彰显了学院科研创作的实力。

1.科研项目、学术奖励逐年倍增

随着科研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科研平台的健全,学院教师投身科研与创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一大批科研成果和创作成果纷纷涌现。

据不完全统计,20052009年,教师公开出版教材、著作、画册等13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有多篇论文被EIISTP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收录。2009年,中宣部首次批准设立了中国美术奖其中,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共评选出获奖成果12项,沈伟的论文《明代武当山道教艺术研究》获此殊荣。

在此期间,学院新增纵向研究课题65项,课题总下达经费62.3万元,同时学院配套课题经费约68万元。科研课题层次显著提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项目、省级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均获得了突破。2006年,官汉蒙等的科研项目《依靠资源优势,发展中药产业》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调研报告优秀奖;2008年,吴继金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美术斗争的历史考察和经验研究》被国家社科规划办评为优秀等级,张昕的《长江中游地区民族文化遗产审美形态研究》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陈顺安等承担的科研课题《江汉平原农业景观模式研究》继2004年获得“首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银奖”(金奖空缺),又获省政府授予的“第一届湖北发展研究奖三等奖”。2009年,官汉蒙等的科研项目《民族地区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现状调查》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调研报告二等奖,卢斌承担的《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立法研究》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思政专项)。

随着《湖北民间美术与民俗研究》(2006年)、《城市环保型交通工具设计的教学研究》(2006年)、《高等美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2007年)、《明代武当山道教艺术图像学研究》(2008年)、《楚美术暨中国南方先秦美术形态研究》(2009年)、《长江流域美术资料库》(2009年)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湖北省重点科研课题获准立项,学院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特色也逐渐得以显现。

同时,教学研究工作亦取得新的进展。2005年,在湖北省政府四年一次的高等学校教学成果评选中,徐勇民的《高等美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张秋山的《“设计—表演—市场”教学模式研究》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09年,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评选的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中,学院有4项成果获奖;同年,郭召明的《石版画技法教学创新研究》获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10年,蔡贤军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精彩一课”获评“湖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等奖。

2.艺术创作再创佳绩

2005年以来,学院艺术创作同样收获颇丰,在国家级大赛、展览中获奖频频。在此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全院教师共有近400余件艺术创作作品入选国内外各种展览,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奖励260余项。

2005年,周向林曾获首届中国油画年展银奖的油画《19691112·开封》作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优秀作品入选“大河上下·1976-2005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刘寿祥的水彩画《鲜果》及许海刚的水彩画《郊外》分获“第七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评委奖及银奖。

2006年,刘寿祥的水彩画《鲜果》入选“中国百年水彩展”。张松涛的雕塑《精》获“和而不同·中国中部当代雕塑展”金奖,余景学的《迹象NO.01》、田喜的《鬼骨》获银奖,项金国的《焦灼的形态之二》获荣誉奖;余景学的雕塑《舞者》获“中国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城市雕塑设计方案”佳作奖;陈君、余芳的陶艺《锈NO.1NO.2》获“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银奖;燕林的招贴设计《和谐中国》获“和谐中国”中国公益设计大赛优秀奖。

 2007年,李传真的国画《民工图系列之二》在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上获金奖;许海刚的水彩画《帕米尔的早晨》、邓涵的水彩画《老车间》在第八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上双双获得银奖;秦岭的国画《苍崖清溪图》入选第四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在第八届全国艺术节美术作品展览上,学院师生作品喜获207项奖项,其中包括教师组最佳学术奖58项,优秀奖34项;学生组金奖3项,银奖10项,铜奖16项;动画短片类最佳角色造型奖、最佳二维动画奖、最佳风格动画奖等奖项。在纪念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成立50周年作品展上,李传真的国画《守望》获金奖,张晓莉的陶艺《激动的刷子》获银奖,另获铜奖2项,优秀奖8项等。

2008年,陈孟昕的国画《红山楂》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特邀作品,其国画《暖月亮》获第六届屈原文艺奖丁晓等壁画作品《奥林匹克神话》在“世界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上获金奖,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亲自为其颁奖;郝孝飞的国画《虚拟空间》获“2008青年美术家提名展”优秀奖。

2009年,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李传真的国画《工棚》获“中国美术奖·银奖”,余晖的版画《阳光》获“中国美术奖·优秀奖”,学院共有24件美术作品入选,5件作品获中国美术奖提名资格,陈孟昕的国画《腊月》以评委作品参加了展览。在第十一届省美展中,学院入选作品88件,范汉成的平面设计《家》、张广慧的版画《颤动的山地》、李传真的国画《工棚》、许海刚的水彩《草地上》等作品获金奖4项;李峰的国画《在水一方》、陈运权的国画《楚泽拾韵》、刘智平的水彩《天边的云》、吴萍的水彩《守望》、邓涵的水彩《星期四的下午》、白露洋的水彩《面孔·2008》、陈君的陶艺《三字经之三》等作品获银奖;另获铜奖10项。同年,李传真的国画《工棚》、丁晓的壁画《奥林匹克神话》同获第七届屈原文艺奖。

3、产学研合作成果突出

长期以来,学院以产学研结合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设计学科优势,积极承担各种社会委托项目,使学院的研究更加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实施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对接,学院在环境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企业视觉形象设计、大型展会视觉形象设计、服装及纤维设计、动画造型制作与影视编辑合成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实力,并逐步形成了“面向经济与文化建设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理念,提升了艺术设计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能力,在各领域创造了突出成效。同时,学院教师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在汶川地震的书画捐赠和湖北省希望工程公益拍卖中,都有教师佳作捐赠。

2005年以来,学院承担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研究项目主要有: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外部景观设计(2005年)、安徽巢湖电厂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2005年)、河南郑州花园口“扒口堵口纪事”大型浮雕设计(2005年)、武汉江滩大禹北方治水神话故事浮雕设计(2005年)、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视觉形象系统设计(2006年)、湖北白云边股份有限公司十万吨白酒工业园区环境规划与建筑设计(2007年)、湖北武当山博物馆建筑与环境设计(2007年)、武汉天河国际机场T2航站楼贵宾接待厅室内设计(2007年)、武昌新火车站艺术装饰设计(2008年)、四川成都创业街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2008年)、武汉大剧院外部景观及室内装饰改造设计(2009年)、武汉市中山舰红色旅游景点景观设计(2009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标志设计(2010年)等等。

此外,2006年,孙绍群设计制作的雕塑《蒸蒸日上》获“2005年全国城市雕塑年度优秀项目”;胡丽莎的服装设计《银河》获2006“中华杯”国际时装设计大赛中南赛区总决赛女装组金奖;黄学军、张进、詹旭军的设计《光谷创业街三期》获第二届全国环艺设计大展专业组二等奖。

2007年,在武汉举办的“全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中,其会徽“五彩城运”由范汉成等合作设计中标;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吉祥物由胡博飞设计的卡通形象“楚楚”夺标。项金国设计制作的雕塑《荀子》、余景学设计制作的雕塑《学富五车》建于第六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中华教育园,《荀子》并获“2007年全国城市雕塑年度优秀项目”。

2008年,孙绍群为武汉东湖苍柏园设计制作的主题雕塑《春到东湖》获“2008年全国城市雕塑年度优秀项目”。

2009年,学院受湖北省人民政府委托,承担了建国60周年庆典游行活动湖北彩车“凤舞楚天”的创意与外观设计任务,学院因此被授予“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支持贡献单位”和“湖北省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同年,在澳门民政总署与中华民族雕塑园筹委会联合举办的大型《中华民族雕塑园》中,学院雕塑系教师承担了56个民族中土家族、瑶族、拉祜族、水族、独龙族的雕塑设计制作。

2010年,学院立足于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以科学发展观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积极慎重地开展了对昙华林校区资源产学研与文化创意开发的论证工作。

1985年独立建院发展至20108月,学院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实现了新时期的跨越式发展。25年间,校园面积由13986478218,增长33倍;校园建筑由11166增至196229.9,增长17倍;固定资产由110万元增至1亿6744万元,增长151倍;教学机构由3个系增至16个系(部),2个分院,增长5倍;专业建制由7个专业方向增至25个专业方向,增长2.5倍;在职教职工总数由147人增至449人,增长2倍;专任教师由91人年增至300人,增长2.3倍;在校生总数由321人增至7675人,增长23倍;图书资料由7万余册增至25万余册,增长2.6倍。

跨越了两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湖北美术学院迎来了高等教育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先行者披荆斩棘,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学院创下了来之不易的基业;后继者们接过先辈们的火炬,殚精竭虑,奋发图强,使这所年轻而古老的学院在新的起点焕发出勃勃生机和光彩。

岁月流转,山河壮阔。九十年的艰难跋涉,九十年的风雨洗礼,九十年的奋斗艰辛,点点滴滴渗入了学院的史册之中,“丹青难写是精神”。随着90周年盛大庆典的到来,学院将用浓墨重彩描绘出新的篇章。



[]摘自《关于同意将湖北艺术学院分成“武汉音乐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的批复》鄂政函[1985]26号。

[]“朝农”模式即文革期间北京朝阳农学院教育模式,学生经过两年学习之后回到生源所在地,即“厂来厂去,社来社去”。

[]摘自《湖北美术学院1986年党委工作报告》。

[]同上。

[]国务院发(1978166号文件。

[]国务院、中央军委(1980236号文件。

版权所有 2012 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2 HIFA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08991号